汉语“前”和日语「前」的空间认知语义区别[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方位词作为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是人类在认知世界时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汉语日语中,方位词都有着多种意义和用法。不仅有着表示空间方位这个最基本的语义,还具有多种引申含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例句进行略论,以汉日两种语言中的“前”为探讨对象,从空间认知语义进行对比探讨。为更好理解的汉日空间隐喻意义及其他方面的意义做准备。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对照探讨;空间语义;前
  [中图分类号]: 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一、在表示静态联系时的空间语义
  (一)以认知客体为参照物
  人们在认识空间方位时,需要以自身或身边的物体为参照。例如:
  (1)他甚至怀疑面前这个大义凛然、高声呼喊的女人是不是他相随多年的那个文静憨厚的嫂子。 (《金光大道》)
  (2)娃娃们也喊,狗也叫,呐喊山寂静的小路上下来两个人,前面一个黑的,后面一个红的。 (《插队的故事》)
  (3)鏡の前から離れると、梶は言った。(『あした来る人』)
  (4)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家》)
  (5)幸い物理学校の前を通り掛ったら生徒募集の広告が出ていたから、何も縁だと思って規則書をもらってすぐ入学の手続をしてしまった。(『坊ちゃん』)
  通过观察以上例句,可以发现句中“前”的位置都是根据认知客体来确定的,不受说话人(认知主体)所在的位置作用。(1)句中以客体人为参照点,将其面部所对的方向定为“前”,即人的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为“前”的位置。例句(2)(3)(4)中的大楼、镜子、学校,通过人们的生活经验,也能轻易地分辨出正面和背面:一般情况下,大楼、学校以有大门的一面为“前”;床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床本身有明显的床头、床尾之分时,日语毕业论文,以床头至床尾朝向认为“前”;床本身无明显头尾之分时,以经常上下床那侧的朝向定为“前”。
  (二)以认知主体为参照物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有些物体本身无法确定“前后”,此时需要参照主体来确定其前后位置。
  (6)她跑到庄东头大柳树前,一头栽倒在树底下,抱着树号啕大哭起来。(《小鲍庄》)
  (7)私は月の前をおびただしい雲が飛ぶのを見た。(『金閣寺』)
  实际上,就(6)(7)句中的“树”、“月”本身来说是无前后之分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树前”还是“月前”,都是以观察者主体为参照点来确定空间方位的。也就是说,以观察者为基准对客体进行位置判断,此时较为靠近观察者的一面为“前”。
  二、在表示动态联系时的空间语义
  (一)表示人的移动
  一般来说,人们在判断静止状态下的前后联系时都较为容易。与此相对,在表示移动的状态时,人们又是根据什么来区分前后呢?
  (8)他低着头,心里急而脚步不敢放快的往前走。 (《骆驼祥子》)
  (走りだそうとする足をおさえ、いらいらしながら、歩きつづけた。)
  (9)李铠挺起胸脯,牵着小竹朝鼓楼前走去。 (《钟鼓楼》)
  (彼は胸を張り、息子の手を引いて歩きだした。)
  (10)余占鳌平静地对着吃饼的人走,他前进一步,吃饼者就缩一点。(《红高粱》)
  (余占鰲はならず者の方へ平然と近づいていった。かれが一歩進むと、ならず者はわずかずつ後ずさる。)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中的 “往前走”、“朝前走”、“前进”在翻译成日语时一般被译为「行く、進む」等单纯动词,指示方向的词“前”通常会被省略。 这主要是因为,按照日本人的生活经验,一般认为人在行走的时候都面向前方,当朝着某一目标移动时,动作的方向必然是“前方”。所以,在「行く、進む」这一类表示移动样态的动词前边往往不需要加上「前」来指示移动的方向。
  (二)表示物体的移动
  (11)火车喷着浓浓的黑烟,向前行驶。/真っ黒なけむりを吐いて汽車が走っています。
  运动中的物体,日语论文题目,通常认为运动的方向就是它的“前面”。例句(11)中“火车”,虽然可以根据火车头的方向来确定“前”的位置,但是由于火车头具有双向性(即可接在车厢任意两侧),我们可以以它运动的方向为“前”。
  综上所述,汉日语在空间语义认知上虽然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但并不能完全地对应。如:
  (12)猫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前,总跟着宫地先生。
  (猫は宮地さんの後になり先になりしてついて来た。)
  (13)车站在沿着这条路向前走200米的地方。
  (駅はこの道に沿って200メートルほど先に行った所にあります。)
  在(12)(13)句中,汉语“ 前”与日语「前」不能对应,只能将其译为日语的「先」。「先」和「前」在表示空间意义时使用条件大不相同:「先」的本义具有移动性,并不能用于指示空间;「先」表示「細くて長いもの(長くとがったもの)の端の部分」,也就是说,「先」的本义是表示“细长物体的‘尖’”。“细长的尖的东西”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据人们的经验隐喻为“直线的延长线上的位置”,也就是 “前方”、“前面”的意思。
  (14)スーパの前に郵便ポストがあります。
  (15)スーパの先に郵便ポストがあります。
  (14)句表示邮筒的位置在超市的正前方,而(15)句中把主体说话者、超市、邮筒这三者视为在一条直线上,邮筒则位于越过超市的地方。(12)(13)句中之所以也只能用「先」,是由于观察客体位于“直线的延长线上的位置”。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基于人类物理特征和生活经验的相似,使得人们关于汉日语中的空间语义认知方式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由于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民族艺术及社会结构的异同,汉语“前”和日语「前」的空间语义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本人通过上述对比发现,汉语“前”的空间认知语义较日语「前」要广,可用于更多的空间联系表示场景之中。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