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的氛围,使师生双方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双方在教育过程中情感交融,心理共振,配合默契;使教师教育的最佳状态和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相结合起来,从而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课堂气氛;学习兴趣;教育文化 课堂教育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学习,还取决于课堂教育环境。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育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是在课堂中呈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积极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洋溢着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感。 1 激发为什么要学习日语 为什么要学日语? 有人是因为被日本动漫所作用;有人是因为动听的音乐。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有一点是肯定的:学会一种外语,你的精神是再次的丰富,因为你收获到不同的艺术,体验另一种别样的生活和另类的思维!如今已是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只掌握一门外语的需求,为了能在这个社会上出人头地,也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很多人开始学起二外,即第二门外语,而且各院校都作为必修课。如果说为什么作为第二外语学日语的人那么多,那是因为日本和中国毕竟是牵连的国家,日语里也夹杂着中华民族的艺术,日语论文题目,日语里有中文汉字,且读音和汉语发音相近。日本的经济迅速发达的同时,也把其艺术、产品引入中国,所以在中国也有不少日资公司,待遇也高,而那些想留学、想在日资公司工作的人就不得不学起了日语。 2 心态 想上好一堂课若不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整天抱怨,那只会一直不停的恶性循环,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效果,不仅不能享受到教育快乐,而且可能会作用教育工作,作用学生学习日语的情绪。我们学校的日语零起点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除了一部分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调皮,玩手机。在遇到调皮学生或者说品德、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日语毕业论文,就要多一点理解,少一份冲动;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愤怒;多一份关怀,少一份冷漠。宽容就是面向全体 ,就是尊重异同,容纳多元 。教师的心态要像阳光那样,是平常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3 多媒体 心理学探讨表明,学生从听觉获得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手段,可以使学生接受知识内容65%。而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如在《新标准日语》第一册第八单元中,多媒体可以提供各种体育运动的图片、资料,比如相扑、棒球等,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率的目的。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育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设最佳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崭新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 如:讲「祭り」这个单词,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女孩节(3月3日):祝愿女孩子将来幸福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模仿昔日宫廷的风俗,把漂亮的木偶和桃花摆在一起,喝糯米酿成的甜酒的图片并配以日文解说,以此引入课题,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アニメション]这个单词,老师可直接放映动画片《千与千寻》、《猫的报恩》、《风之谷》等片段,让学生迫切地希望了解宫崎骏。 多媒体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从不同的感官刺激学生,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语言氛围,活跃课堂教育气氛。 4 游戏 要充分认识到游戏教育的重要性。喜欢游戏是初学外语者的特点,通过游戏,学习者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离不开好的教育措施,而游戏教育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零起点日语课堂教育有其特殊的意义。游戏教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教育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习得语言。说到日语的文字游戏最有名的,当属绕口令「�|京都特�S�S可局」(とうきょうととっきょきょかきょく)。有趣的是,正如中文的「灰化肥会挥发」一样,这句绕口令也有很多加长版,其中一个很棒的是:「�|京都特�S�S可局局�L、作曲、�|京读特�S�S可局�f奏曲」(とうきょうととっきょきょかきょくきょくちょう、さっきょく、とうきょうととっきょきょかきょくきょうそうきょく)。 总之,创设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多层面加以考虑,多种手段综合应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课堂气氛可以促进和阻碍课堂效率,做为教师应不断学习为孩子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师与科研[J].国外外语教育,2017(1);1―5 [2]学院日语教育大纲[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7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育一理论、实践与措施[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杜,2017,(2) [4]刘国权,赵光辉.高等教学心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7):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