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助词”是日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特殊语言现象,在口语会话中被大量使用,成为二语习得者学习的难点。基于日本语言特征和艺术背景下的“无助词”现象的语用探讨对国内日语教育与探讨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无助词”;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71-01 日语中的助词是具有重要语法影响的功能词,表示句中成分之间的联系。但在日语口语、新闻标题、广告语、网络博客的言语表达中存在大量的“无助词”现象,有一些是单纯为了说话方便省略了助词,日语毕业论文,另一些则不能简单地用“助词省略”来解释,称之为“无助词”现象。“无助词”在会话等非正式场景下普遍应用,是因为它独特的语用功能和影响。会话交际场景中,使用“无助词”能使语言更贴近语境,更生动确切地表达发话意图和言语内涵,它具有助词完整句无法替代的语用意义。 一、探讨近况 近几年关于此课题的探讨学说层出不穷,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对其持有相同的结论和观点。从之前的“助词省略”到“零助词”“无助词格”“无助词表现”等一系列命名上看,关于“无助词”现象的理解和探讨观点也在从各种不同角度逐渐更新充实。日本对于“无助词”现象的探讨,多数从功能主义角度进行探讨,区分“助词省略”和“无助词”现象的定义及使用类别。近几年,有关“无助词”的概念已经确定,大多学说都认同助词省略和“无助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内探讨大多数围绕日语句子中“无助词”的使用种类、格助词“は”“が”句和“无助词”句的区别、各种语境下“无助词”的表达效果及功能。可以看出“无助词”是我们国内日语教育和探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语用特征 基于先行探讨和对日剧会话语料库的整理略论,“无助词”有以下语用特征: (一)询问对方的信息或者某事物、现象、情况是否存在。1.ご�食べた?2.�r�gある?3.雪降ってる?4.日本�Z分かる?5.上海行きたい? (二)告诉对方自己的发现、建议和推荐、发表感想。1.これ王さんの�悚坤琛�2.店�]まってるよ。3.(花屋で)チュ�`リップ、きれい!4.このケ�`キおいしいな。5.(近所の家が��}になっていて)あの夫�D、よく喧�Wするよ。 (三)二人对话时,说话人表达个人意志、情感、希望以及对听话人提出命令、禁止、请求、评价。1.あんた、ひどいね。2.わたし、教��になります。3.きみ、直ちに行きなさい。4.あんた泣いてんのね。 (四)给对方提示或信号。1.オレのこと、�Sしてくれないかな。2.ほんとに、あたくし、びっくりしました。 (五)使语气委婉柔和。(��をかけようと思い10 �矣瘠蚪瑜辘瑜Δ趣筏疲─长蓼�いの、ある? (六)导入新话题。A:お�L�巍⒎肖い皮蓼工�ら。B:あ、どうもありがとう。 (七)寒暄用语和固定形式用语。1.お�Q生日、おめでとう。2.ご来店、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三、结语 根据不同人物的交流和言语习惯,研讨日语口语会话中“无助词”的语用特征不仅仅是对日语语言的探讨,反之能探究日语习得者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征,日语论文,进一步挖掘二语习得的理论依据。对“无助词”的探讨应该以二语习得为中心,从汉语母语话者的言语思维习惯着手,对日语习得的近况和语料库展开略论和对比探讨。笔者从教授汉语母语话者日语的教育实践中观察到二语习得的动机、措施、语用能力的个体异同,发现不仅是母语负迁移作用了二语习得效果,还由于语言自身的特性产生了学校语法和实际会话之间不一致、相互干扰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疑惑、难以区分和准确应用。在要求学生按照教科书文法规范使用日语“助词”的同时,要求理解“无助词”的语用意义并且能在实际交际中应用自如,是难点。 众所周知汉语中没有助词,汉语母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助词时有难度,经常忘记在句中加入助词。这毫无疑问是母语的负迁移。但这正说明汉语和日语“无助词”现象之间有共通之处。处理汉语话者的母语负迁移和日语“无助词”现象的联系,把握各自的言语规律,利用汉语中无助词的特性帮助学生理解日语“无助词”的语法现象。当然有共性不代表汉语母语话者能与生俱来自然无差错地使用“无助词”表现,除了从日语语言语法和语用角度探讨“无助词”以外,也有必要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国人学习“无助词”时的特殊认知措施和规律。帮助汉语母语者更好地区分母语和日语表达语义的差别,实现无障碍的异艺术交流。对于汉语中没有助词,而和汉语密切相关的古代日语中一般不用“助词”,以上这几点和现代日语的“无助词”现象有什么联系呢,在语用功能上究竟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当前学术界还没有类似的探讨论文出现,笔者认为这点有进一步考察和探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崎佐仁子.�o助�~文の分�と段�A性[J].早�R田学院日本�Z教学探讨,2017. [2]中�u悦子.自然��の文法[M].2017.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南通学院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探讨项目课题成果(编号13w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