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应是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完美结合[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在外语教育中,属于理性思维一部分的语法教育一直被置于重要地位,而对属于感性认识范畴的教育手段如模仿、图片和视听资料等直观材料的影响则不太重视。文章从理性和感性的概念入手,略论日语教育中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教育 理性思维 感性认识
  
  一、引言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语教学在我国蓬勃发展,对日语教育手段的改革也从未中断过。无论是学院还是日语学校等日语培训机构,教育条件和教育措施都有了极大的改进,教育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无论教育手段如何变化,提起日语教学,文法律习恐怕仍然被认为是教育的重点,似乎只要掌握了语法就万事俱备。事实上在教育中我们却发现,语法不是万能钥匙。谈起语法来头头是道,或者考试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在使用日语进行交际或者写作的过程中,却会出现各种符合语法但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的语用失误。但这些失误学生甚至有些中国教师也不知该如何纠正。如何才能练就一口地道的日语呢?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至关重要。在大力灌输语法知识之前,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很好地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二、理性与感性的概念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使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完美结合,都要先了解其概念。
  (一)对于理性的概念。
  日语辞典《大辞林》将“理性”解释为:
  (1)道理によって物事を判断する心の�き。�理的、概念的に思考する能力。
  (根据道理判断事物的内心活动。伦理的、概念性的思考能力。)
  (2)善�・真�などを正当に判断し、道�や��の意�を自分に与える能力。
  (正确判断善恶、真伪,以及给予自己道德和义务意识的能力。)
  (3)カント哲学で、��には先天的能力一般。狭�には悟性・感性から区�され、悟性の概念影响を原理的に�一・制御・体系化する�制�の��能力。理念の能力。
  (康德哲学中,广义指先天的能力。狭义指与悟性、感性相区别、并原理性地将悟性的概念影响统一、控制和体系化的无制约的认识能力。理念的能力。)
  (4)ヘ�ゲル哲学で、悟性が抽象的思考の能力であるのに�して、弁�法的な具体的思考の能力。
  (黑格尔哲学中,悟性指的是抽象的思考能力,日语论文,而与之相对理性指的是辩证法的具体的思考能力。)
  (5)宇宙・人生をつかさどる基本原理。
  (掌管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
  结合上文对于“理性”的概念来看,理性大致可以理解为“辩证的、理念的、思考的能力”。语言学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用理论来阐释语言的学问。所以语言学中所谓的语言观毫无疑问属于理论的东西。所以日语教育中的理性,可以说是:根据语言理论来判断语言表达是否正确的一种思维能力。结合实际来讲,一直以来我们的日语教学都较为重视理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认为一个思维能力较低、无法理解日语语法理论的学生是学不好日语的。受此语言观的作用,教授的一方往往将日语作为一种理论传授给学生,并且指导其根据此理论来略论和应用日语。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第一,容易形成学生的理论推断癖,使日语中某些词汇的习惯性用法变的复杂化;第二,直接妨碍了学生对日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甚至容易引发学生根据理论来推断、创造出自以为是的日语。例如:
  ①ここはひどい乾燥ですから、お茶をよく�んでください。
   日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彼女は病�です。」。从理论上来说,「乾燥」和「病�」都是名词,自然其用法也应相同。既然可以说「病�です。」为何不能说「乾燥です。」呢?这是因为,「乾燥」是状态,所以正确说法是「乾燥状」。
  ②午前中は�んでいましたが、午後中は勉�していました。
  既然有「午前中」这种说法,那么「午後中」这个单词的存在肯定也是合理的。出于这样的想法,有些学生便想当然地创造出了这个词。但实际上这个词在日语中却并不成立。这是因为日语中「午前」指的是从零时到十二点,「午後」是从十二点到零点。但按照一般中国人的逻辑,早上是从五六点钟开始算起,下午是从十二点到天黑之前。这么一来,这句话的错误也就显而易见了吧。
  以上错误尚可从理论上得到解释,但日语谚语和日语惯用语等特定说法却是“不可理喻”的。正如中国的成语及谚语一样,需要考虑其来源及语言习惯问题。
  以上例子说明:在日语教学中将日语语言当做理论这种语言观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有时甚至会对学生造成误导。传统上人们认为:“只有根据语法才能写出正确的文章,日语论文,只有了解文法才能灵活运用日语。”[1]这在客观上是一种错觉。在外语教学领域,文法至上的理性主义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他们认为:“只要拥有语法知识,人不仅可以无限理解陌生的文章,而且可以无限创造文章。”[2]然而通过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外语学习仅靠理性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更为重要。
  (二)感性的概念。
  日本的代表辞典之一《广辞苑》对“感性”是这样解释的:
  (1)外界の刺激に�じて感�・知�を生ずる感�器官の感受性。
  (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感觉、知觉的感官的感受性。)
  (2)感�によって呼び起こされ、それに支配される体�内容。したがって、感�に伴う感情や��・欲望も含む。
  (由感觉引起并由此支配的体验内容。所以,也包含伴随着感觉产生的感情、冲动及欲望。)
  (3)理性・意志によって制御されるべき感�的欲望。
  (应该受到理性、意志控制的感觉欲望。)
  (4)思惟の素材となる感�的��。
  (成为思维素材的感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当客体直接影响于人的感觉器官时,感觉器官将这种外来的刺激变为神经兴奋,并通过感觉神经将这种神经兴奋传达到脑的相应部位,在那里接受简单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形成对客观现象的直接反映”[3]。从上文对感性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第(1)“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感觉、知觉的感官的感受性”和第(4)“成为思维素材的感觉上的认识”这两条,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对于感性认识的概念的完整诠释。近年来一直被强调的加强外语学习者跨艺术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应该也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传统的日语教育措施总是以语法理论为始,一些听不懂语法理论的学生渐渐便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对日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我们改变思路,从让学生积累思维素材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日本艺术,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言习惯,那么枯燥的日语语法理论就会变得不难以理解,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增强。
  三、日语教育中如何实现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良好结合
  (一)模仿。
  模仿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主要通过耳、口、手、目的具体演练给学生以形体上的示范。模仿的机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是将日语形体化的手段。
  通过眼、耳、口、手等与语言应用直接相关的器官的模仿,加深对日语的印象。如学习五十音图时,如果没有对教师或某些音频文件的模仿,极有可能走上发音不准的歧途。这也是某些自学者发音有偏离的原因。
  2.是学生亲近日语、熟悉日语、培养日语语感的重要手段。
  日语的语感、节奏还有词语之间的微妙差别,都无法完全通过理论说明。模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手段。通过模仿不断深化、扩大这种感性认识的范围,加深对日语的熟悉程度。留学归来的人外语说得很纯正,文盲不会看书不会讲语法理论,但仍然不妨碍其言谈,也是这个道理。

  (二)应用图片、实物、视听资料等直观材料。
  背诵单词是日语学习者的一大头痛之事。语言教育中,应用图片等工具,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习者轻松记住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提到樱花,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樱花图片,进而使其思考从中国东渡到日本的樱花,为何会成为日本的国花。对日语中众多对于樱花的词汇,如花便り、花�り、花盛り、花冷え、花明かり、花�、花吹雪等词也可以加深理解。再如为外国人所熟知的“和服”一词,其对应的日语是「着物」、而不是「和服」(日本传统服装)。但关于从未见过它们的学生来说,很难了解这两者的区别。通过给学生看「着物」和「和服」的图片,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而且了解日本艺术,比起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含义,显然更为具体、生动和有效。
  要丰富日语的感性认识,视听资料的大量积累也是很好的一种手段。通过视听资料,学生不仅可以将具体形象与语言相结合,而且可以练习听力和了解日本社会、艺术,一举多得。传统的日语听力教育多使用枯燥乏味的题目来进行练习,结果使学生昏昏欲睡;而现代日语教育中,“高级水平的日语视听所使用的教材是与日本人所看的完全一样的新闻和电视剧、实况节目,没有或几乎没有予以任何加工”[4]。通过影视资料的直观画面的刺激,学生对其中的语言点记忆深刻,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感性认识在日语教育中极为重要。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对学生强调到其重要性,并在教育中增加感性素材的使用量;关于模仿手段的使用则主要集中在日本外教的身上,尽量避免出现某些学校外教只是摆设或使用中国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当然,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由于各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注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对课时分配、中日教师各自影响的发挥、感性认识的手段的开发等仍需进一步研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Karl Conrad Diller,鸟居次好,佐佐木昭.言�教学における理性主�と��主�[M].大修��店,1982:10.
  [2]Karl Conrad Diller,鸟居次好,佐佐木昭.言�教学における理性主�と��主�」[M].大修��店,1982:21.
  [3]陈万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苏州:苏州学院出版社,1999.转引自郭彦姝.应用感性认识促进日语教育[J].科教文汇,2017,(10):142.
  [4]林丽.高级日语视听测验略论[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3).转引自郭彦姝.应用感性认识促进日语教育[J].科教文汇,2017,(10):14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