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系课程设置优化改革个案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国论文网
  一、日语系课程设置
   日语系属于文学学科,教学部要求文科院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人才。厚基础关于日语系来说,就是加强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宽口径是以通识教学为基础,在打好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日语系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高质量人才除了掌握各种知识,还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就日语系而言,过去常见的是与文学、语言学的结合。固然,社会需要一些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的专门人才,而大量需要的则是与经贸、科技、外交、法学等其他有关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充分考虑不同院校培养人才的不同规格,不能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应该严格遵从教学部制订的《高等院校日语系基础阶段教育大纲》和《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譬如,关于基础阶段,《大纲》规定: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基础阶段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大纲》对高年级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并指导全国各类院校日语系的主干课、必修课的设置应争取统一,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艺术(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原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分布不均衡
   每学期的课程设置都应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均衡发展。原培养方案中,日语口语和日语语音同时设置于第2学期,属于“说”的课程的重复设置。高年级阶段即3、4年级专门训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课程,日语论文,尤其听说类课程占比重很小,基本全是专业知识课程。
   (二)学期科目数量的问题
   高年级阶段第5学期至第7学期科目数量分配不均,第5学期必修课选修课共5门,第6学期8门,第7学期10门。从学年来看,3年级第1学期可选择科目少,3年级学生通过跨年级选课选修4年级课程,而班上同时又有正常选课的4年级学生,这样造成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难度上很难把握,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作用教育质量。
   (三)根据大纲要求某些需要修订的问题
   《大纲》要求第1学年课堂教育每周应不少于14学时,而原培养方案第1学期每周为12学时,不符合大纲要求。原培养方案中没有口译课这种课型,不能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在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大纲》对日本概况、日本艺术等日本社会艺术类课程有教师运用日语授课,突出重点,防止内容过细过深,避免专门化的要求,原培养方案中有以中文和日语重复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较深,偏专门化。
  三、课程优化改革思路
   以上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作用到了教育质量,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调整的出发点都应是学生,因此培养计划的修订围绕两个目的来进行:一是更切实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提高日语实际应用能力,二是提高日语系八级和日语水平考试一级的考试通过率。
   在遵循以上准则的基础上,参考校内外专家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对毕业生调研反馈信息及对在校生实行问卷调查,同时探讨其他高校日语系课程设置的精华,进行了如下修订:
   (一)强化了实践环节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不变,加强了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中加入了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理论关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公司的认知,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增课程
   增加了相应科目,尤其增加听、说、读系列课程,保证每学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均衡发展。增加了《商贸口语》《日语口译》等加强日语表达能力实用性高的科目。
   (三)课程开设学期及课时变化
   根据课程相对的重要性及难易程度,将某些科目开设的学期及总的课时数进行了变更,对某些科目开设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把原来某些科目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或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
   (四)课程名称变化
   更改了一些课程的名称,使课程名称变得更具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如《日语系四级测试》更名为《日语测试Ⅰ》,名称更规范,同时增加《日语测试Ⅱ》,对日语水平考试1级进行专门指导,提高此考试通过率,对学生就业起到帮助影响。
  四、新培养方案的特点及优越性
   (一)专业特色明确化
   该校的背景是理工科院校,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凸显了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侧重于科技、理工日语人才的培养,这样才不会在人才培养和供求上与其他院校出现雷同。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认知、语言文化涵养,2个学期将日本文学课设为必修课,来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实践能力,4年培养不断线
   培养方案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4年中每年都设有实践环节的必修课。1年级时的《读书报告》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略论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年级时的《语言艺术考察》让学生就自己家乡的风土、艺术、语言、习俗等写一篇介绍文,加强学生的跨艺术交际能力。3年级时《工业认知》,分成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理工科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思维。4年级的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
   (三)多模块宽口径,注重个性发展
   该校的几个课程模块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课程改革后,学生可选修的科目增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水平提高创造了条件。模块分为经贸、科技和翻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职业规划来选择模块来学习,也可以不按模块,日语毕业论文,而是打通专业方向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学习。
   培养方案制订既不该一劳永逸,又不该频繁地每年进行大幅度修订,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再系统全面的课程设置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而且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也决定了课程设置不可能一劳永逸;另一方面,只有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教师才能在教育上不断进行积累,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因此,一旦大幅度修改课程设置之际,必须全方位思考,慎重行事,进行充分论证调研。
  
   (作者简介:李莉,天津理工学院外国语大学讲师,硕士)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