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全球化对对21世纪的日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日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本文略论了全球化背景下日语人才的重要性和公司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就高校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的日语人才,逐步在日语教育中进行调整和改革.融入新的艺术内涵和人才培养的新视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整体性的把握。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日语教育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1世纪合格的日语人才也毫不例外,应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本文略论了全球化背景下日语人才的重要性和公司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就高校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的日语人才,逐步在日语教育中进行调整和改革.融入新的艺术内涵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一、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日语人才的重要性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往在跨国公司间进行.因此.外语人才对公司生存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首先,外语人才可以帮助公司获取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公司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充分利用公司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而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上是以外文发布的,所以公司只有通过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获取这些信息。其次,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节约交易成本。现代交易方式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银行信用为依托的,如现代公司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外语人才能够熟练地应用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进而为公司节约大量交易成本,日语毕业论文,缩短交易周期。最后,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能够代表公司同国外公司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公司管理理念和经验,改善和提高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提高公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公司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日本公司所处的环境也在急速发生变化。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日本公司必须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公司国际化的进程中日本公司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日本人是无法实现国际化的生产经营的,应该不论国籍地雇用且活用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同时随着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各国经济的崛起,各国的工资水准逐步提高且急速走向市场化。日本公司从原有的海外进出以“生产基地”的模式逐步转向“当地市场化”的模式。这就要求在中国的日资公司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雇用、活用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和中国式的运作方式。且具有较强日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 日资公司需要的是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的优秀人才。具体而言,日资公司在录用日语系的应届毕业生时非常重视毕业生的日语能力.他们期待学生具备能够用日语执行和完成工作中的大部分业务的能力;在较高日语能力的基础上,日资公司关于学生在公司中的适应性素质,对公司的归属感,以及长期安定工作的决心也是非常期待的:此外,日资公司也希望毕业生是充满活力。是能给公司内带来活力的人才。 各调查结果表明.日资公司要求高校日语系的学生大致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①商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日语能力。包括针对不同对象和场合而分开使用的会话交际能力、电话和邮件等“非面对型”的交流能力、书写文章和整理资料的理解能力。 ②了解商务艺术和商务知识,包括对日本公司的组织性和工作方式的了解。 ③学生能初步具有作为“社会人”在公司中工作的“社会人意识”,日语论文,以及“社会人行动”的能力,包括团队意识、规律意识、协调性和掌握商务礼仪等。 并且,日资公司在以上三方面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期待日语系学生具备能够给公司带来活力、能够理解日本公司“异艺术”的立场。 三、高校日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往学院的日语教育较多地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和思路不开阔,走上社会后常常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学院教育一定要紧密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下功夫。 根据未来日语系发展的方向,一般日语系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除个别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外,还设有各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翻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体现日语系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人大三年级后除继续学习相关日语课程、日本艺术知识、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外.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艺术、国情、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内容,尽量体现现代政治、经济、科技、艺术最新的信息成果的课程,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跨系学习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无论是日语基础课程还是公共课、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均要从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出发,未经论证盲目开设课程势必会作用教育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可采取压缩课时的做法,实行“弹性学时”,做到减时增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提高他们的运用和交际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保护好内容的质与量,注意教育内容在教育整体中的影响,力求内容新颖.切合需要。目前的日语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陈旧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学校应给予人力、财力支持并依靠基层教育单位逐步更新知识,以满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并且,优化课程体系也要注重教材的编写。教材是反映教育内容的主要渠道,学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教材能较好地反映语言规律和其它必要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措施的改革。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学院作了较好的探究。人民学院的日语教育特点是将双语(日语和英语)与外经贸教育作为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为此,大一和大二开设的都是“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而到大三及大四高年级时则开设日本经济、贸易、金融、经贸谈判及函电等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着经贸学科发展。学校还开设有模拟教室进行教育,使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谈判场景中进行模拟谈判,练习写函电文章。同时还利用该校文史哲和政经法综合院校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其它专业,鼓励他们听各种文科类的公共课和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日语教学的艺术内涵和人才培养的趋势 当今世界,艺术学习和艺术探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日本艺术进行深层次了解,是日本学探讨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都可以纳入到广义的艺术中来理解和把握,而且我们只有理解了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之根底的艺术内涵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上述各种问题本身。也就是说关于日本,我们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国际联系等角度观察和探讨,而且要特别重视艺术的范畴,从艺术传统、价值观、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究。我们不仅要探讨日本人的外部行为,更要略论深藏于其行为中的思考措施,了解其赖以行动的思想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要探讨“日本”这一模式的艺术根源。例如,在谈到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的局限时。人才的流失是其独有的特点。通过对日企员工流失与欧美员工流失的比较.日本公司员工主动流失率为17.86%。被动流失率为6.61%.主动流失率是被主动流动率的2.7倍。但与欧美公司员工随时面临被“炒鱿鱼”的危险相比,日企员工的雇佣相对稳定。但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在日本公司工作呢?他们往往有很好的人际联系、管理经验、教学背景及相当好的语言能力。通过调查和探讨,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习惯日本的公司艺术和日本式的经营作风。如果能在高校日语教学机关中适当地增设日本公司艺术、日资公司就职指导、日语商务文书写作等课程.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商务情况的技能。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日资公司和其独特的公司艺术,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进入公司工作的作为社会人“预备军”的基本素质。 高校的日语教学机关可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产学合作”,即建立高校日语系和日资公司间有效的合作联系。一方面,设立定点的日资公司的实习基地.促使公司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高校日语系成为几家定点大中型耳资公司的培训基地.为日资公司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做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拓宽日语系学生的就业途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单纯注重语言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于新时代的发展。21世纪对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需求迫使我们改变教育理念,探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各国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作为交际工具之一的日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这场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高校日语系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和培养融合化的大趋势,这也意味着日语教育面临着更高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地研讨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