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巩桐,北京林业学院外语大学硕士探讨生,主要探讨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中国论文网 通讯作者:刘笑非,北京林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2 生态文化是日本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是透视大和民族心理特征的一面镜子,了解生态文化关于了解大和民族的发展历史、生态环境、民族心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生态文化根植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原始时期依赖自然的生产方式促成了生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渐渐渗透到了其他文化领域,例如建筑、庭院设计、绘画技法、文学创作等等。本文阐述了日本文化的来源,在各个领域中的渗透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生态文化概述 日本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是森林、海洋和自然风光资源丰富的群岛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人民傍海而渔,依田而耕,其生存和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这种生存的需求促使日本人对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即生态文化。日本的这种生态文化根植于自然界,通过人类的劳动转化成各种不同的形式、形态展现在美术、文学、庭园艺术、茶道、花道、饮食以及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千姿百态,但有着共同的精髓,概括即为和式美学,本质则是一种生态美学。这种生态文化基于自然对人的恩惠而产生,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提高了日本国民的修养,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语毕业论文,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日本生态文化的思想渊源 上古时期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孕育和初步形成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日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心理逐渐形成,这为日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原始的基础,这当中不乏对生态文化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对自然即敬畏又恐惧。 为什么日本的生态文化会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呢?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接合处,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外加这一时期生产力极度低下、科学技术还未萌生,人在自然面前扮演的是逆来顺受的角色,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人们心中逐渐萌生了对自然的恐惧,祈求丰年,惧怕灾年,这是人类生存的需求。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提升,手工技术、耕作技术都有了进步,艺术开始孕育,原初的美意识萌动。艺术是带有浪漫特质的文化,逐渐把人们的目光引入自然中绮丽、让人神往的一面。这是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形成的现象,这种烂漫的文化与现实环境的碰撞,让人在自然面前,由单一的敬畏和恐惧过度到即热爱向往、又畏惧卑微。这种思想感情对以后日本民族的作用极其深刻,生态文化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当时人们对自然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日本民间神话中体现出来。 历史文学著作《古事迹》中记载:神代之初,天地始分,生成高天原的诸神:首先是代表宇宙根本的天之御中主神;其次是代表宇宙生成力的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这三位天神称为造化神。然后天神赦令伊邪那崎和伊邪那美男女二神不仅生产了日本诸岛、山川草木等众神,还生下了支配这些岛屿和天地万物的天照大神――太阳女神。因此大和民族以太阳神为始祖。 诸如此类的日本民间传说数量十分之多,以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例。这则故事,可以说是围绕着“神”这个角色展开的,赞美了创造一切的天神,并歌颂太阳为自己民族的始祖,可以说,“天照大神”即是大自然的代表。日本人民深信在自然界中有更强大、远胜于人类力量的某种存在,他们虔诚的信奉并敬仰着这种存在,为了把这种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民间创作出了这样的故事,把这种存在寄托在了像“天照大神”这样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喜爱表达对自然的热爱。这是日本人民最原始的自然观,也是生态文化的渊源之一。 三、生态文化在各领域中的升华 (一)“灰空间”里的建筑哲学 “灰空间”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它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色彩的灰,另一层含义指由室内向室外的过渡空间。第二层含义中的“灰空间”,即是那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公共的中介空间,在实际建筑中,多使用外廊,庭院等设计来体现这种灰空间。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说过:“这种空间被看做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灰空间”的使用反映出了日本人民渴望与自然交流,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特点。 (二)从庭园艺术看日本生态文化 日本园林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等。 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日本园林的特点,那么可以概括为: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精致。 清新:从颜色上看,日式庭院多使用石板青、石灰色做基调,在小面积或点状装饰翠叶绿、樱花粉或嫩黄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以眼前一亮,神清气爽的视觉感受。 自然:从设计风格上看,日语论文,日式庭院回避人工雕琢的痕迹,讲究“自然之中见人工”,不同于“人工之中见自然”的中式设计理念。 返璞归真:日本园林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创造出能使人心平气和、返璞归真的心灵感受,这也是日本园林耐看、耐赏、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园林气氛的营造,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精致:日式园林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小而精致。日本人关于“小”和“精致”的执着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受历史和地理因素的作用,是日本独特的自然文化造成了日本人民对美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三)巧夺天工的花道艺术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人之所以如此热爱插花艺术,与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自然观念有着很大的联系。日本人认为是神创造了日本国土,万物皆有灵性,山川草木、一树一花之中都存在神灵,尤其是鲜花,是万物之灵的故乡,可以说花道是日本人迎接神灵、与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 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它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花道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日本人喜欢用景物铭志,花更是日本人所青睐的对象之一。日本人给不同的花赋予不同的含义,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绪,如梅花象征高洁与坚毅,兰花高雅,牡丹雍容华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而樱花在日本人心中更是百花之首,是大和民族的象征。 四、生态文化存在的意义 生态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和道德标尺,对人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高国民修养,推动社会文明 生态文化及其衍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日本人民的文化修养。例如,生态文化与文学融合,在和歌、俳句以及许多文学作品中产生了优美的自然描写,景物描写,产生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让文字成为人类表达情感,歌颂自然的载体,同时也推动了文学发展;生态文化渗透进文学、绘画、建筑、艺术等领域,提高了人民在这些方面的修养,也成为一些民间艺术的源头,它促进了社会文艺氛围的浓厚化,推动了社会文明。 (2)丰富人民生活 “文化”这一事物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看不见亦摸不到,但他所蕴含的内容却是极其宽广深厚的,生态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范畴,当然也带有这种特点,生态文化在文学、绘画、茶道、花道等领域催生了新的内容和内涵,供人民学习和感悟,人民生活渐渐变得多元化,再不是单一的劳作生产,许多领域渐渐由民间技艺发展成专业学科,这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与原始蒙昧社会的一大区别。 (3)促进经济发展 唯物主义哲学中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联系是这样论述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影响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无疑,生态文化属于意识的范畴,经济属于物质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里,生态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活动的载体,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渭渠 日本文化史[M] 北京:北京理工学院出版社 2017 [2]谭艳萍 品读日本生态文化[J] 北京:北京林业学院学报 2017 [3]杨春艳 马辉 试析灰空间与人的心理[J] 武汉:华中建筑2017 [4]吴耀东 光编织的空间――保罗安德鲁与安藤忠雄的对话[J] 北京:世界建筑 2017 [5]吉田泰巳 花道的美学[J] 南京:南京学院出版社 2017 [6]百度百科 日式庭院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