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日本建筑文化的吸纳与重生[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日本令世界所熟知的艺术文化是层次多元的,有茶道、花道、禅宗、和服、日料……纵观各个时期的日本文化,都能从外来文化中追溯到其渊源,可以说日本关于舶来事物的态度,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形容最为贴切。他们具有潜在的辩证精神,应用脑髓、放出眼光,敢于一切自己来拿,日本在建筑领域上亦是如此。沿其建筑的发展轨迹回顾,我们能够概括出远古时代的建筑文化来源于日本本土。接着在飞鸟奈良时代,引入了中国隋唐佛教建筑形式;镰仓时代引入南宋建筑的样式;明治时代出现鲜明、时髦的“欧化”风潮;二战后则以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技术为主。同时,日本建筑文化还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吸收、消纳、质变、重生,最终融合成和风式样。
中国论文网
  日本建筑吸纳外来文化的历史
  日本总是关于舶来文化的优点加以称赞和崇拜,从而形成了吸纳外来文化的第1个阶段——学习仿造。而当外来建筑形式在日本本土存在后,本土的民族元素会融入其中,于是民族性和舶来文化产生试探和碰撞,进入了第2个建筑阶段——并存折衷。外来建筑模式伴随时间的演变被日本文化消纳、溶解,纯粹的符号与形制基本消失,仅剩下精髓的技术和措施,这些新建筑更凸显日本民族特性,实现了吸纳外来文化的第3个阶段——质变重生。日本建筑文化在面对外来建筑文化时,就是遵循学习仿造、并存折衷、质变重生这3个阶段,它们在飞鸟奈良时代、镰仓时代、明治时代和战后几个时期对外来建筑文化吸纳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第1话:古代
  从远古到飞鸟时代前,日本建筑在本土文化根基上发展,日语毕业论文,展现出一种自然、质素、简单、清透的审美概念,也确立了长期以来日本建筑所保持的民族特性。这段时期,日本建筑的灵魂来自于日本原始的神道教,所以其代表作就是神社建筑——鸟居。中国的隋唐开始,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密切,有关佛教的意识传入日本,伴随佛教一起传入的还有中国的佛寺文化。因此,在日本圣德太子执政期间,整个日本本土开始大兴佛寺的建造。由于人们虔诚的信仰令佛寺的建造模式,基本完整复制中国的“伽蓝布局法”,它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几乎完全一致,也是中国佛寺建筑的固有标准。到了日本奈良前期,“伽蓝布局法”也从六朝式向唐式的典雅清丽逐渐过渡。
  相关于火山、地震频发的自然地理条件,充足的森林资源算得上是上天给大和民族为数不多的馈赠。由于日本盛产桧柏和杉树,所以日本佛塔多采用方形木造而非中国的多角形砖石材料,这让佛塔的层数也有所异同。在佛寺建筑之外,唐式豪华宫殿建筑和住宅建筑先后传入日本。经过半个世纪的沉淀与交融,唐文化与日本文化互相折衷,神道教和佛教也彼此融合,日本寺院建筑打破一贯恪守的对称格局,出现了灵活自然的多种变形,不再一味崇尚汉风,更多体现了和风格调。平安时期,日本建筑真正脱离唐代建筑模式,实现了日本式的质变再造,如法隆寺、唐招提寺、东大寺等均自然质朴。那些曾经奢华、平整、对称的“平地伽蓝”模式消失,被素简、灵活、自由的“山地伽蓝”样式取而代之。另外,也不沿用中国古建筑的承重梁结构,而是采用长短不同的木柱支撑较为轻巧的屋顶。同时,整体上不再强求飞檐走壁和过分华丽的装饰,而是继承史前神社建筑的传统,多用扁柏树皮修葺屋顶,以水平拉伸的轻盈线条、素净的造型、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展现日本建筑的特有风采。
  第2话:中世
  到了日本中世镰仓和室町时代,皇权贵族统治被削弱,日本处于武家和公家政权共存局面。在文化方面,由明庵荣西禅师所引进的中国禅宗文化传入日本,同时掀起一波模仿南宋建筑与南亚印度天竺建筑的狂热浪潮,于是“禅宗样”和“天竺样”建筑在日本流传。禅宗是佛教的延伸,它的思想核心深入日本,日本关于中国禅宗文化不断吸收、变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四季分明、峻山美水的自然环境,以及因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而顷刻覆灭的文明,令日本人出现了畏惧自然、恐慌消失的矛盾心理,而禅宗的空、寂正好让日本人找到了心理寄托。“我心即山林大地”、“我心即佛”禅宗思想被剥离出来,衍生了日本文化中“物哀”、“幽玄”等核心审美概念。
  这个时期,外来建筑文化被质变再造的代表还有日本古代庭园。日本庭园建筑的滥觞,可以追溯到苏我马子邸的筑池,与古代中国一样,作为宫室府邸的附属建筑,它继承了纯粹烘托自然风景的构建方式,实现了“中和并存”。日本庭园建筑的质变,主要体现在“立石僧”梦窗疏石创造了“净土庭园”样式,他认为山河大地、草木瓦石都有各自的灵魂,人们一旦爱上山水,就宛如世间情谊,会将它们转化为情趣,从而潜心钻研泉、石、草、木等之灵气,悟到其精华。在梦窗疏石的造庭观念做铺垫的基础上,极具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庭园顺势而生。所谓“枯山水”,就是在没有水的池子中以砂代水,立石头来塑造宇宙自然的微缩景观,这种建筑艺术正是禅宗“无中万般有”的思想表述。中国园林被皇权和贵族所拥有,更多被当做赏玩场所,而日本的庭园“枯山水”是为修道者提供一个信仰的空间,将人们从纷乱的世道带入可暂时安抚内心与精神的幽玄之境。
  第3话:近世
  在桃山和江户时代,日本建筑开始接触西方建筑文化。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政治社会面貌产生巨大变化,西方文明强烈冲击日本传统文明,并掀起“欧化”风潮。例如大浦天教堂、东京赤坂离宫、筑地本愿寺、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它们身上找不到建筑的日本特性,而是完全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和瓦石建造,甚至部分寺庙、公共建筑、住宅也是如此。欧化风潮不久,纯粹的西方建筑的形式就被消化,由此产生了“和洋折衷”的共存方式。虽然,大多数建筑仍效仿西洋布局、应用钢筋混凝土,但是木结构以及小巧的空间搭配,坚守了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经历了“洋式”与“和洋折衷”后,近代日本建筑文化迎来了再造阶段。在日本建筑由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创新与传统融合的建筑模式,即采用西方建筑结构、材料、技术,但在形式上继承、延续民族基调,不再一味仿造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日本建筑文化之重生   日本建筑文化的重生,是其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底蕴,面临新时代以全新姿态展现,犹如破茧成蝶般令人惊艳。二战后的日本建筑,正是以这种惊人之姿,走向世界建筑舞台并占据重要位置。丹下健三是将日本现代建筑推向世界舞台的伟大贡献者,他所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成为日本现代建筑的标志。他不仅大胆破坏了传统的形制和固有表达模式,还令破坏和保持处于相反的两极并发生辩证互换,如日本传统禅宗思想里“无中见有”、“静中见动”的涵义。他应用现代建筑设计思维和新型悬索结构,全面颠覆传统形制的同时,将日本民族文化极好地融入其中,首次实现了日本传统建筑在现代的成功质变。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流行后现代主义,石井和纮就是在这个时候对借鉴西方建筑文化产生质疑,并关注日本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整理出一套日式后现代主义建筑思维。他认为盲目、机械地照搬国外建筑佳作极其愚蠢,但是将“和洋共存”文化完全地体现也很困难,所以他用了“等价并存”理念,把日本艺术中的色彩转换准则带入建筑,创造了万花筒式的抽象派建筑艺术。在石井和纮代表作“54”系列著作中,遵循“形式随从功能”的准则,用等跨框架柱和板圃形成54扇窗,以表达灵活多样化的室内生活,彻底打破现代德国建筑大师密斯提倡的“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成功赋予了日本现代建筑内涵重生的意蕴。
  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丰雄操刀的仙台媒体中心,就是一个信息时代下的建筑产物。伊东丰雄首创了不稳定的流体式建筑,灵活自由的楼层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信息化前卫感受。同时,他利用不同透明度的房间来展示虚拟与现实的主题,轻盈单纯的铁骨承重结构与以木柱支撑的传统日本住宅有异曲同工之处。透过整体玻璃,可以直接看到支柱的骨架结构,外部的定禅寺街景与室内的禅意和谐相融,有了巧妙、统一的立体感。在伊东丰雄的建筑里,你很难看到传统建筑的身影,属于日本民族特性的精神意识被根深蒂固地植入建筑师心中,不断开花结果、缔造建筑的涅槃重生。
  日本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界的启示
  日本现代建筑硕果累累,已有6名建筑师问鼎国际普利策建筑大奖,如此殊荣对世界建筑史的作用力不容小觑。从东京都俯瞰,可以明显辨识出日本建筑的民族特性,轻盈通透的结构、执着于细节的表达、“无有”空间的禅意辩证、质素简洁的审美意趣。它跟国外现代高速的城市景象相比,各类建筑虽然随机而密集堆积,却彰显出协调一致的韵律,拥有东方民族的温婉与柔美性。
  如今中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高速前进,我们不缺乏国际化大都市,不缺乏摩天大楼、地标建筑,但是我们中国自己本土的东西消弭无踪。我们用西方建筑的思维方式去打造建筑,纵然具有形式上的强烈震撼,却丢失了真正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内核。中日建筑从某种意义层次上拥有相同文化根源,在近现代也同样受过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冲击,如何不因各种国际建筑风潮而迷失方向,并且捍卫民族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地获得破茧成蝶的机会,有3点可以值得国内建筑界借鉴。
  1、“拿来主义”。关于外来建筑文化风潮,我们既不要瞻前顾后考虑太多,也不要被动式全盘接受,应该主动大胆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唯唯诺诺的摘样式、抄元素,永远成不了新建筑的主人;但是义愤填膺地坚守传统、冥顽不化,只能重蹈“闭关锁国”的悲剧,更无半点民族自信可言。关于“拿来”的东西,使用、存放、毁灭,取决于应用的主体,例如日本在接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时,灵活放弃了中轴对称布局、柱梁结构系统、华丽的藻饰。此外,它在吸收欧洲建筑风潮时,仅仅保留了实用主义准则和砖构技术,其余仍然沿用日本传统的建筑格局模式。
  2、破而后立。历史上的日本经受了太多文化风潮冲击,他们关于民族传统没有教条式标准,日语论文,而是把它作为意识留在创作思维中。这种意识让他们不会简单地去形似传统,而是解读传统,甚至敢破坏传统,将传统进行抽丝剥茧,把民族内蕴置于现代建筑躯壳中晕染体现。这种大胆勇敢的决断,令日本建筑屡次获得新生,其实毁灭和重生只有一线之隔。这方面中国需要认真探索,我们的传统建筑不是古董,不需要保存在玻璃盒中被观摩,更禁止以保护历史建筑的名义谋取商业利益。当前,我们要正确解读历史建筑所传达的民族意识,让它们被赋予新时代的使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时髦建筑风潮中重获新生。
  3、自由发散。日本建筑师的创造空间很广阔,建筑表达形式丰富多变,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伊东丰雄的“流体建筑”、畏研吾的“负建筑”、妹岛和世的“极简主义”、坂茂的“无限制空间结构”等等先锋建筑理念在岛国争相迸发,可谓百家争鸣。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