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日本古典园林的作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中国文化园林艺术方面的追求,以及造园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形式特点和对日本造园形式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宋儒理学;禅宗;文人画;诗词;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A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346(2017)10-0018-02
  
  人类园林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理条件,逐步演化为东方体系、欧洲体系和伊斯兰体系。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促进了现代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日本古典园林深受中国古典园林的作用,但在漫长的吸收中国造园文化过程中,通过适应本国文化宗教、审美习惯、地理特点的改良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园林艺术特点,并和中国古典园林一起成为东方园林体系的代表,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喜爱。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其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文化对日本古典园林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从商周起始发展兴盛已有三千余年,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而盛名于世,享有“园林之母”的美誉。
  1、道教思想的作用
  日本在飞鸟时代(593年-709年)以前很少有园林资料,就考古发掘获得的古镜上所刻画的住宅形象来看,只在房屋附近种植一些树木。而自飞鸟、奈良时代(593年-793年)起,以中国文化为主流的大陆文化传入日本之后,其造园艺术才发生了一个飞跃的进步。
  在7世纪末8世纪初(飞鸟末期),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及“神仙”的说法传入日本,并对日本园林创作产生深刻作用。约9世纪初叶,在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的园林著作中,即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反映。当时的御苑及贵族府邸中的所谓“池泉庭园”,便是像中国唐代的池中有山的“山池院”形式。例如日本在1086年所建造的鸟羽离宫,就是这种“神仙岛”景象的创作。这一风格盛行于桃山、江户时代(1574年-1867年)。1598年所修造的被誉为桃山时代的代表作――醍醐寺三宝院庭园,即是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的做法。而至江户时代,无论是诸侯御苑、寺院园林,还是一般私家庭园中,都广泛地采用蓬岛神山的主题。不过后期岛的设置已不限于三个,而是只取其涵义,在构图上一个或多个不拘了。蓬岛神山的进一步发展,遂形成日本化的龟岛、鹤岛的形式。这一思潮的作用,一直延续到近代。
  中国古代八阵之说――鱼鳞、鹤翼、长蛇、偃月、锋光矢、方圆、衡轭、雁行,自唐代传入日本后,也被据以发挥,形成融合孙子、吴子、诸葛孔明等各式八阵的群置点石的章法。这类著作,最近的如本世纪三十年代修建的“岸和田城庭园”的诸葛孔明八阵图――大将军及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的组石。同时,在日本园林对中国风水理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及八卦方位,阴阳五行的应用也同样来自中国道教文化的作用。中国的道教思想宣扬“天人合一”,注重自然和人的和谐联系的主旨一直被日本园林奉为真理。同时,道家思想所提倡的“自修、淡泊、清静无为、内省”也同时砌合了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的造园心理追求。略显消极的避世和悲悯感觉在日本造园著作中也时有体现。
  2、禅宗和宋儒理学的作用
  在历史上,中国造园思想的另一潮流――“佛教趣味”的造园,也是在7、8世纪之交传到日本的;而佛教思想关于其园林创作作用之深远,似乎更甚于在中国。日本的所谓“须弥山”、“九山八海石”的手法,便是这一作用的迹象。日本造园中佛教思想作用的具体化,约当平安中期(10世纪至11世纪中)。毛樾寺庭园可算是在此作用下产生的所谓“净土园林”(按日本学者的说法)的典型著作。
  在1186至1333年间――镰仓时代,禅宗及宋儒理学思想传入以后。禅宗及理学思想为日本当时的统治者――“武家”所利用,由于政治上的推崇与奖励,遂得到极快的发展。禅宗及义理的哲学思想在日本普遍流传,深入民间而成为左右社会风尚的主导,是在1334至1573年间(室町时代),这也正是日本造园史上的黄金时代。不仅是园林意境,甚至在具体意匠上都有显着的表现。诸如渲染深山幽谷隐居环境的松风、竹籁、流瀑等声响的借用处理,象征释迦、观音、罗汉的石峰点置,效仿摩崖造像的点景处理,以及普遍使用的三尊一组的构图章法等等皆是。日本造园艺术的象征性、抽象性的所谓“缩三万里程于尺寸”的写意路数的形成,原因虽有种种,但首要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日语毕业论文,却是由中国传入的佛教禅宗及宋儒理学思想的作用。在这一作用下,日本造园进一步发展,方有“石庭”、“枯山水”(亦称“唐山水”,即以白砂象征水的做法)之类极端写意的园林形式出现。中国唐、宋以来,文人、画家的向往自然、田园的观念,特别是宋、明儒家义理之学的自然观,反映在中国造园艺术中,作为创作思潮,直接或间接地作用着日本造园的发展。
  禅,是「禅那」(dhyâna)的略称,为天竺之语,翻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是定慧之通称。佛禅的修行措施,目的是取得心的安定,从而启发智能,佛教「三学」(戒、定、慧)或「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的本质,即在于以戒资定、以定发慧,以外在的形式戒定,去获得内在的实质成佛境界(顾伟康,1994)。佛教传入日本后,佛禅思想被主流社会阶层所推崇,寺院、神社等宗教场所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物。在日本现存古典园林中很大一部分是寺院神社园林,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作用,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定心悟佛的境界。而充满禅意的写意式“枯山水”庭园即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
  3、文人生活与文人著作的作用
  随着中日两国使节、僧侣、商人逐渐频繁的来往,两国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因之,使中国造园技艺和林泉享乐习尚,得以直接、及时地介绍到日本。如镰仓时代(当南宋时期)日本禅僧荣西再度入宋,留学四年,回国的时候,将茶及啜茗这一林泉生活习尚带回日本,这可以说是孕育后来室町时代(约当明朝中叶)茶道之风及从而产生的一次园林创作的巨大变革(“茶庭”等类的出现)的胚胎。明代文化的东渐,特别是宋、明山水画的输入日本,予日本室町时代的画坛以很大作用。当时日本极为活跃的北宗周文派(天章周文等人所倡导)的水墨画,便是师法马远、夏/笔意,继之又引弹宗的自然观而别开画境,从而确立了日本水墨山水画的主导画风。这关于当时日本的园林创作起着直接的影响。这一时期,日本的造园取法于山水画,甚至直接参照宋、明绘画的例子也很多。在园林景象创作中,其恬适闲逸的意境以及园中修建楼阁的作风,都可看出宋、明绘画的作用(其实自镰仓后期,在宋画的作用下,楼阁之风就逐渐兴起了)。而更加深远的作用来自中国文人情趣、意境、追求写照的唐诗宋词等。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中国的文豪巨匠,在日本也同样辈受推崇。近年来日本出土飞鸟、奈良时期的流杯渠残石,表明了始自晋人追求林泉归隐的“曲水流觞”这一园林内容,当时已经传到日本。而日本造园设计者更是将中国书法中的形式转化为园林造园方式,创造出平庭和筑山庭的真、行、草三种格式。

  4、造园材料的作用
  在园林植物配置方面,日本也早受到中国前期造园的陈列鉴赏奇物名品的集锦式的创作思想作用。自我国名胜风景区引种驯化、培养而作为其造园材料的例子也很多。如奈良时代,日本唐招提寺开山大师鉴真,自中国杭州孤山引松子育苗,作为唐招提寺庭园的观赏植物,便是最早见于记载的一例。至江户时代,引名胜风景区植物作为园林鉴赏配置的风气已很盛行。引用中国风景区植物的,如“六园馆庭园”中的四川柳、西湖梅等便是。同时日本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取材思路,将怪石、奇木,花草,珍兽等引入园中,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国民俗文化的作用
  日本造园,在历史上受中国的作用是极为深刻的。对中国造园艺术发展有直接联系的中国历代文艺思想的重大变化,也往往对日本有所作用,甚至中国的民间传说,亦常被日本所吸取以为园林创作的题材。诸如,早在日本平安时代,就出现引用中国对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而创作的“龙门瀑”(后代已固定为程序化的瀑布类型之一);室町时代引用中国猛虎迁居渡河的故事(载《后汉书・刘琨传》)所创作的“虎渡子”的群置点石(龙安寺庭园)。
  
  二、从日本古典园林寻找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日本园林虽深受中国文化和中国造园思想、手法的作用,但绝不等同于中国园林的摹仿和复制。日本园林通过有选择的、有发展的从中国园林之中兼收并蓄,同时吸收许多西方园林(特别是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优秀之处,并结合自身海洋岛国文化,狭小的生存空间,贫瘠的自然资源等特点,发展出了注重细节,发挥空间、材料最大价值,体现宗教哲学意味的造园思路,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并在国际上受到极大推崇的园林造园风格。
  日本造园在其发展过程中,日语论文,在不断借鉴外国,特别是借鉴中国的同时,仍保持了它自身风格的独立完整。现代日本园林,无论是它的经营艺术还是工程技术方面,在传统的基础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至达到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平,这关于近代以来已经衰落了的中国造园来说,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陈信甫,林珊/. 中国禅风对日本庭园风格之作用[M]. 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企业出版部,2017.
  [2]许金生. 日本园林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刘庭风. 中日园林比较[M]. 天津:天津学院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林占欣(1978~),男,助教职称。常年从事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类工作,并担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任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