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鹤报恩》初探日本报恩文化[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鹤报恩》作为一个源远流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的产生和延续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等诸多信息,直接反映了日本人的心理形态、审美意识及其价值观,引导着我们去感受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报恩 忠 美
  
  一、引言
  
  在日本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鹤报恩”,故事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日语毕业论文,它所蕴含的审美意识和所表达的报恩观念直接反映了日本民众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由小极大,我想透过这个故事来剖析日本民族的审美取向、精神结构和文化价值等。
  
  二、故事简介
  
  心地善良的年轻人救了一只鹤,鹤为了报恩变成美丽的姑娘与年轻人结为夫妻,甚至忍痛拔下身上的羽毛,织出无与伦比的华丽布匹,为年轻人带来财富。高兴至极的年轻人请求妻子再织一块相同的布匹。为报恩可以付出一切的妻子答应了丈夫的要求,但是,同丈夫约定无论怎么样,都不可以进织布房,更不可以偷看。年轻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终没能遵守约定,悄悄地来到妻子织布的房外偷看。让他惊讶不已的是在织布房里的竟然是一只鹤,正拔着身上的羽毛来织布。妻子伤心于丈夫的失约,含泪化鹤飞向了天空,消失在漫天夕阳余晖之中。
  
  三、故事的特点
  
  1.施恩者“普通人”的性格。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施恩者往往是极为普通的一般人,“鹤报恩”中的年轻人亦是如此。从故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良而又愚蠢的人。因为善良,他拥有了幸福。又因为愚蠢,最终还是伤害了忠实于自己、向自己报恩的鹤,无奈与幸福擦肩而过。人性亦有善恶。当他人处于危难时,几乎每个人都有出手相救的恻隐之心,即使有置之不理者也难免事后会心中不安,这足以证明此时人的善念超过恶念。但随着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欲日益膨胀,善与恶的冲突随及而至,致使人类徘徊在善恶这一极易沦陷的危险边缘。日本的民间故事为了与不圆满的故事结局相呼应,在故事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而在中国历来信奉“善有善报”,所以,在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施恩者即被报恩的对象,往往是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好人,这与日本的民间故事是大不相同的。
  2.报恩者“忠”的性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报恩思想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思想意识形态的社会,它所弘扬的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尽“忠”是有条件的,其对象一定是有“仁”之人,具有浓郁的理性色彩。与之不同的是,日本是武士思想意识形态的社会,它以“忠”为核心,“忠”是其最高信条,它强调对主君绝对忠诚,随时准备去为主人赴汤蹈火,效忠献身。这种截然不同意识形态致使儒家文化在导入日本报恩理念时形成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报恩观念。只要主人曾经有恩于自己,报恩者就会义无反顾地倾力相报,哪怕是赴汤蹈火,奉献生命亦是在所不辞。所以,故事中的报恩动物――鹤,非常执着,它不但以身相许,甚至不惜伤害自己也要报答恩人。
  3.“爱”的主题。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爱的主题,其实,人们内心深处都有爱,正因为有了爱,有了心与心的沟通,才会幸福。年轻人对受伤的鹤出手相救,这是爱的体现;鹤怜其孤身一人而与其结为夫妻,这是爱的体现;妻子为报恩拔毛织锦,这也是爱的体现。我们从中看到了天地间那无私而又伟大的爱,然而故事在这里笔锋一转,年轻人的心智被利欲所迷惑,心中的爱逐渐被欲望取代,不知不觉,手中的幸福化作沙尘,遗憾地流失于指缝之间。当爱的纽带被无情地扯断后,“鹤化为人类以身相许”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妻子化鹤悲伤离去。我们还可以从故事中看到恩情的产生多以“怜悯”之心为出发点,这也正诠释了日本文学的一个特点――怜悯美学。“怜悯”不同于居高临下的“可怜”式的关怀,而是一种平等联系上的“爱”的关怀,没有相互尊重就没有这种美的行为。
  4.“不圆满”的结局。日本传说故事中往往有回避圆满结局的倾向,“鹤报恩”的结局就体现了这一点。而这样的“不圆满”的“空无”主题正反映了日本浓厚的禅宗思想。禅宗强调“空无观”,是指事物的无自性和无常性,它认为一切都是事物暂存的现象,所以,故事中的男子最终又回到起点,唯留下遗憾和悔恨。其实,故事之所以留下一个并非完美的结局,目的是激发读者的想像力,去完善这个不完美的故事,使其达到美之极致,这种审美意识也是源于禅宗。禅宗对完美的过程的追求远超过对完美的本身的追求,它用不完美来表达美之极致。
  
  四、结束语
  
  日本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的报恩观念折射出日本民族是一个武士思想意识形态社会的文化特征,日语毕业论文,它把“忠”作为衡量一切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其他的一切道德行为都置于“忠”之下。同时,从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非完美之美、怜悯之美等美学的追求。通过剖析日本人的美意识,我们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等有了更多更具体的了解。
  
  参考文献:
  孟芳:《报恩故事与民族心灵――从民间故事看我国报恩观念的理性色彩》,《中州学院学报》,2017.2。
  
  金翰钧:湖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