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端康成著作探索日本文化的“美”意识[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以其哀美婉伤的格调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他的很多著作在描摹状物之中,极力展示大自然的风光之美,又用尽笔墨渲染情爱之美,“美”的意识贯穿了他的著作的始终,这是日本文化中对于追求“哀美”的一种精神体现。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川端康成;哀美;精神世界;日本文化 作者简介:杨嬿琳,女,1981年2月生,天津人,硕士探讨生,讲师,中日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 古代日本文化将中国的文化引入、吸收、消化,然后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古代问候,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大量吸收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增加了诸多了西方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川端康成著作代表了日本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哀美”意识,川端康成是当时的日本文学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总是大篇幅的描摹山水等等自然之美,却从不觉得冗长。在描写人物情感方面,川端康成也是不吝笔墨,始终将“美”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追求。这应该是日本文化与日本意识中的一种追求“美”的体现。 一、通过《雪国》窥探日本文化中的哀美传统 日本是岛屿众多的国家,名山大川,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了日本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养料。在川端康成的著作《伊豆的舞女》《雪国》等等著名著作中,都有对日本自然风光的旖旎描写,通过自然的美好来铺陈故事,乃是日本作家的传统,但是这种自然风光描写之中,总是带有一丝愁绪的哀美,这也是日本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与姐姐又陆续去世,他自嘲自己是一个“参加葬礼的名人”,这让他的内心世界非常孤苦,整个童年时期他因为身体的虚弱,很少外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原本就非常孤独的川端康成精神上变得更加孤独与忧郁,这种精神上的抑郁或许是他小说中浓重的哀伤的源头。 但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在《雪国》的译序中谈到日本传统的审美观,日语论文题目,其一是洁净,其二是悲伤,再加之徒劳,便成就了“经过佛教与禅学浸润的日本美与日本性”,川端康成的哀伤或许来源于自身生活或者来源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哀伤,抑或兼而 有之。 日本文化同中国文化的渊源很深,因为日本四面临海、地域狭小,造成了日本人很强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反映到文化上,一部分转化为一种哀伤与凄美的文化特征。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上一直在刻意的寻找这种美感,他本身就有很高的古典文学功底,在小说创作一部分后,他自省反复阅读,把章节删减到只剩下最美的几句,这就是为什么川端康成的小说语言总是那么晶莹剔透、浑然天成。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描述了一种徒劳的又很凄美的爱情故事,岛村喜欢上的艺伎驹子,驹子经历了人间的沧桑,沦落风尘,但并没有湮没于纸醉金迷的世界,而是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以及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因而她对岛村的爱恋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是纯真的,实际上是对朴素生活的依恋。但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作家写岛村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日语毕业论文,她的不幸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自然形成了她复杂矛盾而畸形的性格: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妖媚、邪俗。一方面,她认真地对待生活和感情,依然保持着乡村少女那种朴素、单纯的气质,内心里虽然隐忍着不幸的折磨,却抱有一种天真的意愿,企图要摆脱这种可诅咒的生活。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个艺妓,被迫充作有闲阶级的玩物,受人无情玩弄和践踏,弄得身心交瘁,疾病缠身乃至近乎发疯的程度,心理畸形变态,常常表露出烟花女子那种轻浮放荡的性格。她有时比较清醒,感到在人前卖笑的卑贱,力图摆脱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决心“正正经经地过日子”;有时又自我麻醉,明知同岛村的联系“不能持久”,却又想入非非地迷恋于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种矛盾、变态的。心理特征,增强了驹子的形象内涵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相当准确的概括。 川端康成的语言特点可谓是哀美凄绝,这同日本文化中的悲与美有着一定的统一联系,在川端康成最喜欢的日本国宝级小说《源氏物语》中,人的命运与情感无疑都是悲伤的,《源氏物语》形成了日本文学的一种悲与美的独特审美观,情感细腻,语言虚幻、情绪又多源出于空洞与寂寥,无法言说的悲伤气质,都是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品质,川端康成的小说也不例外。 二、从川端康成著作探索日本文化的朦胧美与虚幻美 古代日本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抽象的思维一直强过理性思维。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佛教与道教相继传入日本,佛教与道教中的理念关于人生的劝导,关于日本人的文化中的朦胧美与虚幻美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日本人认为朦胧的春月更胜过轮廓鲜明的秋月。这种冷隽又温暖的美学追求不身为日本人,可能是无法体会的。 这种美体现在日本作家的著作中,如川端康成的著作《雪国》,其中就洋溢着日本文化的朦胧美与虚幻美,在小说之中,人物之间的情感是朦胧的,《雪国》通篇叙述充满着日本文学至《源氏物语》以来的朦胧与虚幻美的风格,优美的抒情风格,浓郁的诗意。但是还要看到作者将日语文学柔美同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小说手法的杂糅,比如岛村在雪国宾馆的联想,那种优美的意识的流动完全是将西方现代派叙述手法的再现,通过岛村头脑中的想象来描摹状物,用意识流动来推动小说情节的演变,事物严谨的发展逻辑有所冲淡,但是有着另一种起伏跌宕的朦胧与虚幻之美。 在《雪国》的开端,岛村在火车上眺望着车窗外的雪景,时间已至晚间,暮色四起,车厢中华灯初上,在迷蒙的车窗玻璃上,岛村如梦幻般看到了少女叶子的优美的脸庞的影子。情绪上的起伏,反映在川端康成极其优美的描写中,意识流缓缓地流动,如同山涧中清泉,汩汩有声,岛村的内心迸发出一种奇特而怅然的幻觉。 三、从川端康成的死亡看日本文化中的消亡美 日本人关于生与死有着非常达观的认知,甚至认为死亡只是一次旅行的结束,关于死亡的坦然与欣赏心态,是日本自杀率极高的首因。“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同樱花一样灿烂坦然的飘落的姿态死去,是日本国民所追求的一种死亡的境界。日本盛行佛教,佛教文化认为,普天下的人都是过客,死亡一点道理也没有,它没有四季,没有规律。作为芸芸众生,有迷有悟,有修行,有生死,所以一个人不应该为生死羁绊。比如在日本作家的很多著作中,主人公都是自杀而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与《假面的告白》,芥川龙之介的《侏儒的话》和一些短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1972年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这种自杀可以说是关于日本式的美的追求的一种消亡。川端小说反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死亡哲学”:生即死、死即生。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死亡就在我们脚边”死与生时刻相伴随着。他没有把死生对立起来理解,他说:“我觉得人对死比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换句话来说,要真正明白生的意义,就要透彻的明白死,死生一线之隔,死是生的延续。如此看来川端康成的眼光必然是超越于生死的。 川端康成认为死即美。他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将死亡视为最高的艺术,在其著作中死是美的一种展现,这一点在他对自杀的看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川端康成自己曾说过:“优秀的艺术家在他的著作里预告死亡,这是常有的事”。不过一方面,川端康成对自杀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他又说:“人若能自己心甘情愿的进入长眠,即使可能是不幸,但肯定是平和的。”自杀成了著作中人物替自己辩解及超脱俗世的手段。这也正是川端康成性格及著作中矛盾的 成因。 川端康成的这种意识充分的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川端小说低调、沉郁、哀愁的意蕴、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源于著作中大量出现的死亡现象。在品味川端的著作时必定会被一种“嗜美”的洁癖和“物哀”的凄美格调感深深攫住。从故事貌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可以体味到被莫名的人生哀愁和虚无渲染的美感。其笔下的死亡可以说是恐惧悲哀的,更是美轮美奂的,其笔下一切“完美”的人被赋予死亡的宿命。如《千只鹤》中的太田夫人,她死后似乎比生前更美,堪称美的化身。《雪国》中叶子的死更被描绘的美妙绝伦。 结语 川端康成是最被世界文坛认可的日本小说家之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提到了他的三个小说:《雪国》《古都》《千只鹤》,三个小说各有特色,但是其中的日本文学特有的“美”的追求却是统一的,这或许是日本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特质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舜立; 李琴; 《雪国》主题:拯救与净化,《外国文学探讨》2017年6期 [2] 王阳;川端康成《雪国》的双重叙事声音,宁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年02期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