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创作的多部著作都获得了各国读者的广泛阅读和认可,更引发了强烈的“村上现象”。以《挪威的森林》为代表的著作畅销世界各国,作者顺畅自然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细腻的叙事策略为小说增色不少,而小说中对日本文化的展示更是独具一格,让读者了解到二战后日本社会文化转变的详细过程。本文深入了解村上春树及其著作《挪威的森林》,继而阐述了《挪威的森林》中日本文化的体现之处,通过生存文化、死亡文化、性爱文化三方面,来略论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社会百态,洞悉村上春树文学创作的构思和脉络,挖掘日本文学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日本文化 村上春树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村上春树及著作《挪威的森林》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在文学上的造诣极深,早年就读于早稻田学院的经历帮助他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和素材,所以他的著作在短短几年内就在日本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响应,在其他国家的译本也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几百万的著作销量引发了大范围的“村上春树现象”。村上春树创作的小说之所以引起日本如此大规模的反响和阅读,和他本身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汲取、文学的应用有重要关系,再加上作者对西方文学的深刻洞悉和运用,使其创作的每部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创作早期推出的一部著作,是日本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充分利用了西方“意识流”手法来营造时间和空间氛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思想感情的索引更是深入而细腻,整部小说读来让人有如同观影般的清晰快感。村上春树并没有设置复杂的人物联系和背景,只是通过主要人物渡边、直子、绿子、玲子来构建故事脉络,讲述年轻男女复杂的爱情故事以及对人生的系列看法。清新流畅的文字书写无疑让读者对这部小说情有独钟,主人公身上烙印着日本文化的显著标记,日语论文,通过作者自然的笔锋和巧妙的手法得以展现,使得该部小说顺利登入日本文学殿堂。 二 日本文化对村上春树的作用 村上春树出生于上世纪中期的日本,二战后的日本社会沉重而压抑,而父亲喜爱读书的习惯无疑帮助他萌发了文学创作的种子,青年时期在日本早稻田学院的求学经历让村上春树受益匪浅,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让他更坚定了文学创作的决心,他所创作的每部著作都获得了日本本土民众的认可和喜爱,这和他本身的文化身份和创作导向有着密切联系。村上春树在文学上深受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用,使得多数人认为他是游离在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社会边缘的作家,其实不然,文化身份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在过去或现在的作用中不停地变化着,可关于村上春树来说,自身所熟知的历史和文化在他生活或创作中的扎根是稳固而长久的。日本在经历二战低迷的时期后开始了新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百废待兴,作者在这种环境下接受到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双重的熏陶,使得小说语境极具本土风味。村上春树早年喜欢到欧洲西方国家旅游、写作,这使得他的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内涵,但这并不作用到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察觉和表现。传统文化的特征对村上春树作用深远,引导他在创作过程中不自主地往日本文化方向和主题靠拢,这是日本社会文化熏陶的典型代表,在村上春树身上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化的诸多特点,而作者通过小说人物和思想再将这种文化烙印显现出来,实现了现实社会和小说情境的连接。 三 《挪威的森林》的日本文化体现 1 生存文化 小说《挪威的森林》中贯彻了日本传统的生存文化意识,将与死亡相对立的生存观念反映给读者,虚是因为小说人物的思想或行动,实则是日本文化的具体体现。小说主人渡边、直子都是依靠欲望的驱动而生存下来的,而直子的姐姐、叔叔等人在失去欲望的前提下选择了自杀,而这点正好切合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村上春树的创作深受后现代语境的作用,而日本踏入后现代社会的脚步使得文学空间开始发生变化,之前以宏伟叙事为主的路线已逐渐被抛弃,文学创作者开始接受知识局限或不稳定性等观念,现代人的生存观念也在悄然变化着,不仅是作者本人在生存世界中探究和摸寻,小说人物也在寻找生活的真谛和生存的意义、价值。上世纪末的日本民众都在内心思索着生存的动力所在,但是世界总是两面性的,在表现喜悦的外貌里总是隐藏着另一股悲伤的力量,为寻找生命价值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最后随着失望而一起破灭,欲望和生存的联系开始变得紧张而微妙。小说中的“我”在日本社会中只能一个人承担和品味一切,而自杀的念头总是浮现在脑海里,生存文化和死亡观念的拉锯战在进行着,随着而来的是波涛汹涌的孤独和绝望,而生存价值忽隐忽现的光芒让主人公接近窒息却残延苟活。村上春树在小说中植入的日本生存文化虚弱而微妙,恰好反映了日本社会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引起他们对小说人物、情节和思想的共鸣。 纵观《挪威的森林》里面各类人物的生命轨迹,他们拥有青春和挥霍的资本,但是周围的种种人物和事件总让他们不如意,彷佛世界是黑暗的、社会是颓废的,而主人公渡边、直子却一直未放弃过生的希望,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欲望促使他们起来反抗人生的不公,将身上传承下来的生存文化张扬出来,这种抗争获得生存资本的行为让读者觉得感人至深。生与死的选择是社会大环境导致人们去思考的问题之一,而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他们在和死亡抗争的过程中更明白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才在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生命中融入强烈的生存文化,而村上春树作为一名接受过日本传统文化教学的作家,将这种文化和体会嵌入到小说中显得顺畅而自然。 2 死亡文化 文学世界对死亡的描写独特而普遍,而日本文学的死亡观更是显而易见,在存在主义死亡观的作用下,小说《挪威的森林》充斥着日本死亡文化的浓烈味道。村上春树从出生到从事文学创作工作期间一直生活在日本,而传统死亡观的盛行无疑为他设置了一定的规范,日本民众坚信不疑的幽冥观、自然观同样体现在村上春树及其著作中。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探讨发现,在《古今集》、《万叶集》等经典作品中均有描写死亡的诗歌或章节,而在《源氏物语》中对于“物哀”理念的渲染更是严重,使得其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主题之一。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概率极高,民众处于这种环境中经历死亡事件是再平常不过了,以佛禅为主的宗教观念在日本更是盛行已久,多数日本人都虔诚地相信自己会在下一辈子轮回,而这一辈子的所作所为必然会作用到下一轮世道的好坏。日本传统死亡文化深深融入到村上春树的思想和写作中,所以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对于死亡事件的描写次数频繁,而作者一贯以平淡的口气来描述,在他眼中死亡不过是人生必经的一件事情,生者应该为死者的轮回感到欣慰。关于外国读者而言,这种过于频繁的死亡让人悲伤甚至无法接受,但是在村上春树笔下的死亡权却更多的是掌握在小说人物手中,他们认为死亡远比痛苦的生活来得迅速和快乐,以貌似生活常态一样的态度来面对,日本人从不相信死人会游离在天堂或地狱中,而是信仰来世的轮回和重生,所以死是一种解脱和涅/。作者对人物玲子的构思无疑是代表着转世,玲子在直子死后穿上了她的衣服,她从阿美寮走出来时就像是直子重生一样,而直子生前的痛苦和悲伤都已消逝,下一世的到来意味着新生命终将代替旧死亡。 村上春树小说中死亡观的折射和日本社会的普象相符合,作者和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论述是一样的:死亡的终结在连接着另一端的开始,个体存在的高度是无法估量的,而死亡作为一种选择方式却解释了高度的意义,生命的终结也代替不了死亡,人们关于死亡的恐惧和悲伤是不必要的,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和思考,死亡就会走向重生。小说中主人公渡边意识到了生存和死亡并不是必选题,而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冲突,所以他在木月、直子等人离去之后依然寻找生存的理由,当这一连串的死亡事件积累下来后他终于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在死亡面前败下阵来。渡边的选择无疑印证了他之前说过的话,直子的死让他感叹到:“我们会对经历过的困难和打击进行总结和领悟,幼稚的以为下一次我肯定可以挺过去,没有什么我不能面对的,可是当意外总是不期而来的时候我们并未想起曾经疼痛的领悟,懦弱和绝望会扑面而来,这是别无选择的一种选择。”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深刻体现在小说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都摆脱不了这种文化的束缚和作用。 3 性爱文化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男女主人公的性心理对白,将年轻男女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变化展现出来,凸显上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开放的性爱文化。日本在经历了二战创伤后开始了社会的重大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文化和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断裂的,这就使得作者及其小说主人公身上都带着时代的标记。主人公渡边虽然生活在经济跳跃的时代,可是父辈战败的阴影仍然存在,他们的内心对死亡以及政治欺骗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短时间乃至一辈子都无法磨灭的,所以他们在面对公众事物时毫无激情可言,日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却难以察觉年轻一代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不良变化,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得个人的力量和权力更加渺小,工业制度、社会机制让下一代感到压抑甚至窒息,孤独、空虚感接踵而来,而为了寻找情感寄托,他们试图通过放纵性欲来获得一定的排解,只有在性爱过程中他们才感觉到精神的释放和疏导,将异化社会的种种不快抛至脑后。主人公渡边早就厌倦了繁华虚伪的都市环境,精神的压抑和束缚让他陷入和直子、绿子之间的情感漩涡中,三人复杂而纠结的联系成为小说主要脉络之一。村上春树深刻地察觉到工业社会青年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扰,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剖析来完成文化的折射,也揭露了日本性爱文化产生的根源和过程,展现灵与肉脱离后的悲痛结果。小说主人公性欲和理性的拉锯和抗争是积极而无奈的,在社会大环境无法改变的基础上他选择了放纵自我,在寻找宣泄途径和补偿方式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所以看似积极的心理状态实则带着扭曲的文化和观念。 探讨日本传统文化历程,性爱文化并不会作为一种隐藏的类型而存在和发展,日本民众的性爱观是开放和自由的,而人们关于性行为的发生也是毫不避讳的。日本文化并没有大肆渲染三从四德或忠诚不变的文化,而是将夫妻或情人之间的忠诚度放在次要部位,只要是身体或精神有性爱需要,那么做出这种行为便是正常或普通的。日本社会宣扬万事万物皆有存在理由的观念文化,而人立足在世界上必然要寻找自我的稳固点,所以在选择性爱对象时不必要受到强制的限制或束缚。从文化角度来略论日本民众的性爱观,日语毕业论文,这无疑是西方文化入侵日本社会的一大方面,而战后的日本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同样延伸和扩展了性爱文化。村上春树对性爱文化的表现通过主人公渡边、直子的思想和行为来完成,将日本社会民众精神压抑和行为放纵的行为揭露出来,旨在通过小说主人公来启示人们关注青年的生存状态,将社会文化引导到正轨上,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曹爱华:《从〈挪威的森林〉看日本20世纪60年代青年的生存状态》,《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2] 李满:《命归何处――〈挪威的森林〉文化意蕴之阐释》,《江西教学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3] 陈子林:《穿越〈挪威的森林〉――一个透视自杀现象的文本》,《长沙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4] 陈婷婷、徐/:《日本文学中成长主题的演变――以〈破戒〉〈斜阳〉〈挪威的森林林〉为个案》,《四川畜牧兽医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婷,女,1982―,辽宁鞍山人,本科,讲师,探讨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日语教学,工作单位:辽宁科技学院国际教学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