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7)11-0103-01 中国论文网 摘要:GNC(Gross National Cool国民生活酷指数)是日本在本世纪初期提出的文化策略,其本质是保持日本文化强势的领导及输出姿态以引领年轻人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潮流发展导向。但是日本年轻一代的飞特族、御宅族大行其道和文化能量的匮乏反映出日本社会普遍焦虑的现象仍在继续。本文从获得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文学奖的青山七惠的著作《窗灯》出发,从社会心理学及现代文学角度对其所描述的社会普遍焦虑性进行了简要略论。 关键词: GNC(Gross National Cool);青山七惠;《窗灯》;焦虑感 《窗灯》是日本现代小说作家青山七惠的成名代表著作。在小说中一个想要超离近况的年青女学院生,体验着一种在青春和成人社会过渡期里的焦虑和不安。寄宿在阿姐家的她一方面将“妖娆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作为‘女人’的楷模”以至于可以“沉淀到我身体的深处”的阿姐作为自己的成人世界的幻想意象。另一方面又在焦躁迫切的透过窗灯窥视住在对面的租客,但是最终也无法窥探到自己最阴暗最软弱的内心实质。 关于这篇著作普遍的评析视角是基于对角色人物(刚脱离少女时代的主人翁)和作者本人(青年作家)的出发,进而探索日本现代年青人的心理真空区和人性劣根软弱。但是作者本人既不承认自己传承了私小说流派的衣钵,也否认了自己在描写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有一百个年轻人,就有一百种生活状态。我的小说里出现的年轻人只不过是想象出来的几种生活方式之一罢了。”由此可见,片面的从青春小说或者私小说的角度略论这位新锐派作家的著作是缺乏实践支撑的。该著作是顶着传统私小说逆流而上的强大力量,《窗灯》所揭示的是日本现代文化中的全民焦虑现象。 GNC(Gross National Cool国民生活酷指数)是日本在本世纪初期提出的文化策略,其本质是保持日本文化强势的领导及输出姿态以引领年轻人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潮流发展导向。实际上这场被誉为“堪与明治维新相媲美的价值观革命”没有达到任何预期目的,只是为了缓解国内各种危机,化解文化矛盾做出的权宜之计。反观年轻一代的飞特族、御宅族大行其道和文化能量的匮乏反映出日本社会全民焦虑的现象仍在继续。 在《窗灯》里,焦虑的本质来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主人公“我”是潜意识矛盾的结合体,代表了自我,被窥视的对面住户象征着永远也触摸不到真像的超我,在燥热的夏夜暗黄的窗灯是本我的真实写照。“我”不断的克服恐惧和道德上的批判,挣扎探求人性的真谛却最终随着冷漠的窗的关闭而碰壁。在追求全民酷(幸福)值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融合性和本土文化独立性的冲突造成社会大众尤其年轻人价值观方面的焦虑和混乱反映。 林立的灰色楼宇、冷漠的群体、永不中顿的噪音、高潮与伪高潮、挤得寸步难移的车列、野心与失望、消极与亢奋――著作中的种种表象无序的排列组合揭示出社会的焦虑本质。“我”的纠结,日语论文,在厚窗的两侧正是被挡在此侧的本我和彼侧的超我,光明的灯火就在眼前却不可触及。每一个最细微的焦虑和孤独感都被因窗灯的诱惑而被无限放大。尽管如此,窗灯仍然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窗灯,而是代表一种群体性介质,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寻找一种方式与超我的成人世界对话的一个关键。但“窗灯”的微妙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单项的、封闭的介质,而是一种开放的、可以被反投射的物质。这种介质无论在著作中还是在现实社会中都被GNC策略所严重忽视,日本现代文学中缺乏文化温情,以病态为常态,以批判为建设,日语毕业论文,以畸形感情为正常感情,就像“我”从来没有去过“阿姐”的卧室一样,“人”只和“自己”发生着形式上的关系,其他人等同于物。这样冷漠的世界观的直接后果,就是焦虑感的增加,这也是日本后现代流行文化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尽管《窗灯》的主人公是青涩的,文字也是在淡淡的渲染平常的人和事。但是作者用非常严肃的创作态度描写了日本社会中的普遍内心焦虑、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思潮。面对衡量标准尚不明确的GNC政策,诸如青山七惠、绵矢莉莎、羽田圭介之类的新锐派作家用“生の言/”所带来的文化力量给日本现代文学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开始关注鲜活生命的语言,以世界为坐标,以自身的体验为武器抵抗文化格式化,拒绝政治和经济目的的文化倾销和强迫输入。 新锐派文学著作的出现不仅真实反映了日本社会普遍焦虑感,同样对GNC政策进行了批判和质疑。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商品的混乱带来的必然是公众价值取向的无所适从。如何处理文化价值的正确取向和巩固本土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及真正实现国民酷(幸福)值是未来GNC策略应当关注的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Douglas McGray,亚洲时代周刊,2017. [2]刘燕,她沉默得像海里的牡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3]杨越,日本GNC发展战略,经济管理,2017 [4]Ruth Benedict,菊与刀,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