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藤春夫”。他的《沉沦》受到日本“私小说”家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很多作用:带有强烈的自叙传色彩,多大胆的自我暴露,结构上较为简单,不重视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异同,《沉沦》也保持了它的独立性,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都是《田园的忧郁》所不具有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郁达夫 《沉沦》 佐藤春夫 《田园的忧郁》 日本“私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7-0033-02 五四时期,一大批进步青年留学日本,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紧密关系的时代。在这场五四新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对话中,既有日本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造成的深刻作用,也有中国新文学作家们积极的突破和创新。这其中,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的联系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早在1913年,年仅17岁的郁达夫就跟随长兄东渡日本求学,六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东京帝国学院经济系,直到1922年学成归国,他在异国他乡的日本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漫长岁月。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开始广泛接触外国文学,“在高等学校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后来进了东京的帝大,这读小说之癖,也终于改不过来。”[1]当时在日本文坛风行的“私小说”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郁达夫的视野,并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作用。对日本的“私小说”家,郁达夫最推崇佐藤春夫,他自己曾在写给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的一封信中说:“在日本现代作家,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我每想学到他的地步,但是终于画虎不成”。[2]在中日的学者中,也有人称郁达夫为“中国的佐藤春夫”。由此可见,在郁达夫的心目中,佐藤春夫确实享有很高的地位,佐藤春夫的著作也势必对郁达夫的创作作用极深,本文就从《沉沦》与《田园的忧郁》出发看郁达夫对佐藤春夫的借鉴与超越。 一、《田园的忧郁》对《沉沦》的作用 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写于1917年,是一篇典型的“私小说”。郁达夫写于留日期间的《沉沦》在很多方面与佐藤的《田园的忧郁》有相似之处,无疑是曾借鉴了其创作手法。在郁达夫创作上受佐藤春夫作用这一事实上,评论家们是有目共睹的。日本学者小田岳夫就曾指出:“达夫并不仅仅是崇拜佐藤春夫,在创作上也多受其作用。《沉沦》在很多方面与《田园的忧郁》相似,这就很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3] 《田园的忧郁》对《沉沦》作用最为突出的一点体现在文体上,即带有自传的性质,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地展现自我,从而来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厌世和忧郁情绪。《田园的忧郁》描写一位诗人带着妻子、两只爱犬和一只猫,来到一个杂草丛生的村庄躲避城市生活的喧嚣,田园的安静却始终给不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他仍无法摆脱心情的郁闷和烦躁。这篇小说的内容,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生活经历和内心情绪的真实记录:带着两只狗、一只猫和情人迁居神奈川县都筑郡中里村字铁,企图逃离令人窒息的城市却失望而归。郁达夫的《沉沦》同样如此,取材于他在名古屋八高上学期间的生活。郁达夫在自传中描写了到达名古屋后的一段内心经历:“因为20岁的青春,正在我的体内发育伸张,所以性的苦闷,也昂进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4]拿这段自传与《沉沦》的故事情节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沉沦》就取材于郁达夫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带有了明显的“自叙传”色彩。夏志清先生说,《沉沦》“可以毫无愧色的称之为作者的自传。作者和主人公的家庭教学背景几乎完全一致”。[5] 另一方面,《沉沦》也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田园的忧郁》。首先表现在露骨的描写、大胆的自我暴露上。《沉沦》中有大量露骨的描写,尤其是关于性苦闷的描写,如小说主人公的手淫,偷窥老板女儿沐浴,在野地上听到男女偷情做爱的声音,跳下火车直奔弥漫着脂粉香气的日本妓馆等等。郁达夫将小说主人公灵魂中被世人斥之为“肮脏”的东西都毫无保留的挖掘出来,并在这些大胆的自我暴露中,流露出强烈的颓废、感伤情绪。郁达夫的这种描写方式,是受日本“私小说”的极深作用的。“私小说”是日本大正年间自然主义运动下的直接产物,其在艺术上追求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的表现手法。日本文艺理论家久米正雄曾把“私小说”称之为“‘自叙’小说”,“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 郁达夫和佐藤春夫著作中的露骨描写与大胆暴露直面现实,将丑陋和肮脏一览无余的暴露出来,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感,加速自身的幻灭。其重要意义在于摒弃了虚伪和矫饰,敢于正视自己面向自己,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正如有人这样评价鲁迅和郁达夫:“鲁迅在其著作中,如深隐在幕后,满身铜盔铁甲的武士,而郁达夫则是裸露台上,任人观赏的疯人,不惜捐生的武士固然是大勇之人,脱除一切隐饰,暴露自我也同样是大勇之人。”[6] 在结构上,《沉沦》和《田园的忧郁》也有相似之处:不重视完整的故事情节,散文式的结构,平面的描写措施。《沉沦》由主人公的感伤、颓废的情绪组成一幅幅生活的片段,而《田园的忧郁》也有不少段落独自铺成一个画面。另外,日语毕业论文,《沉沦》在自然描写上也借鉴了《田园的忧郁》的描写方式。以上这些事实,无论是在文体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向我们证明了《田园的忧郁》对《沉沦》产生了深刻作用。 二、《田园的忧郁》对《沉沦》产生作用的根源 既已明确《田园的忧郁》对《沉沦》产生了深刻作用,我们接下来研讨这种作用产生的根源。从大的环境来看,“世纪末思潮”是郁达夫和佐藤春夫创作过程中共有的社会背景。所谓“世纪末思潮”,普列汉诺夫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的说法是随着“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衰落而来的‘萎黄病’的产物”。[7]“世纪末思潮”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危机,冲击着作家们既有的思想、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一股“颓废”情绪的蔓延。在《沉沦》和《田园的忧郁》两部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股颓废思潮的蔓延,著作中表现出现代人的孤独感和厌世情绪,流露出颓废、感伤的情调。在这种全球性思潮的作用下,郁达夫与佐藤的创作呈现出相似的倾向是很自然的。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佐藤春夫与郁达夫在创作理论上的契合是二者文学创作相似的基础。在日本,“私小说”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郁达夫也很赞成这种理论。郁达夫曾说:“文学著作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我若要辞绝虚伪的罪证,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作家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著作里的个性是决不能丧失的”。可以说,在创作理论上,郁达夫的见解是与“私小说”的理论相契合的,这是佐藤春夫对郁达夫产生作用的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郁达夫的个人气质也与佐藤春夫著作中表现出的孤傲情绪产生共鸣。郁达夫性格直率、忧郁且感情纤敏,他在自传中说:“……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因于家境的结果,怕羞的心,萎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因此,佐藤春夫在著作中表现出来的“孤傲”更容易使郁达夫产生共鸣,他的忧郁气质在佐藤的著作中找到了某种归宿,这是郁达夫之所以十分推崇佐藤春夫的一个很重要的个人因素。体现在创作中,郁达夫的小说也易受佐藤春夫著作的作用。 三、《沉沦》创作上的独立性及其对《田园的忧郁》形成超越的原因 虽然《沉沦》在很多方面显然受到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的作用,但我们同样看到,《沉沦》也完成了对《田园的忧郁》的超越,保持了其创作上的独立性。《沉沦》的独立性最突出的体现在它深刻社会内涵上。《沉沦》的表现内容直指社会,在表现人物的颓废感伤情绪的同时,进一步开掘,触及到了人的性格本质和“人的全部社会联系的总和”,即触及到了社会内涵,著作中洋溢着浓重的爱国情感,而不再是像《田园的忧郁》那样仅表现个人的情感而不主张反映社会现实。郁达夫从“私小说”的理论出发而收到了“私小说”难以收到的艺术效果,可以说与佐藤春夫的“私小说”是貌似而神离。《沉沦》中曲折地显示了中国阴暗社会的侧影,洋溢着爱国激情。小说主人公在过路女学生的眼波里,在学校同学间的冷落中,在酒肆侍女的问讯下,终于迸发出了心底最深的呐喊: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大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8] 试来略论《沉沦》对《田园的忧郁》形成超越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诚如日本学者小田岳夫所说:“《沉沦》虽然从《田园的忧郁》那里受到很多作用,但两部著作在根本上并不相同。后者的‘忧郁’产生于天下安泰的环境里,根源是人生固有的‘寂寞’,与国与民是完全无缘的。与此相反,前者的‘忧郁’却植根于‘祖国的劣弱。”[9]《沉沦》描写的是一个身在异国的弱国子民的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在主人公灵与肉的冲突中,体现出来的是五四时期青年一代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矛盾、痛苦、困惑的心理,更是对祖国强大的深切期盼。而《田园的忧郁》反映的是安泰的社会环境下主人公百无聊赖之时在内心生起的郁闷烦躁的心绪。迥然不同的客观环境造成了两部著作内在思想蕴含的异同,且这种异同是本质性的。郁达夫恰恰抓住了这种本质性的异同,很好地表现在《沉沦》中,使之收到了更高的艺术效果,完成了对“私小说”的超越。 从个人方面来看,郁达夫虽在日本留学多时,但毕竟其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颇深。在郁达夫去日本之前,经历过严格的私塾培育和几年的中学训练,对中国传统文学已相当熟稔,在他的骨子里,早已积淀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郁达夫虽主动借鉴“私小说”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手法,但他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渗透出来。所以说,文学背景及个人文学素养的不同,也为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的超越提供了又一条件。 同时,从个人感情的角度来讲,关于日本,郁达夫有着复杂而又特殊的感情。一方面,作为身在异国他乡的弱国子民,遭受着各种歧视和屈辱,对所谓的“大日本主义”深恶痛绝,但同时,他深受日本文化的陶冶,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又有着割舍不断的喜爱之情。这种爱与恨的矛盾在《沉沦》中明显的表现出来:小说主人公眷恋着日本的文化、日本的旖旎风光,但是一想到祖国,一想到自己作为弱国子民所受的屈辱,又极力反抗极力挣脱。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郁达夫不可能对日本“私小说”全盘接受,他在自己的矛盾中借鉴并超越着日本文学。 郁达夫的《沉沦》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色彩,多大胆的自我暴露和露骨的描写,结构上较为简单,不重视完整的故事情节,这些都是在文体和创作手法上对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的借鉴。但《沉沦》也保持了它的独立性,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直指社会的精神都是《田园的忧郁》所不具有的。《沉沦》关于《田园的忧郁》的借鉴和超越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文论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331页。 [2]郁达夫:《海上通信》,《郁达夫文集》,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184页。 [3][9]小田岳夫:《郁达夫传――他的诗和爱及日本》,《郁达夫传记两种》,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4]郁达夫:《雪夜――自传之一章》,《宇宙风》,1936年2月16日第11期。 [5]【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九龙友联出版社有限企业,1979年版。 [6]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香港九龙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158页。 [7]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264页。 [8]郁达夫:《郁达夫代表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日语论文题目,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