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大学,天津市300204) 中国论文网 【摘 要】与西方一样,产生于后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共同的特征,也有它独到之处,日本评论界对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位及批评的滞后也是不同于他国的地方。对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考察,对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有裨益的。 【关键词】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共同特征;独到之处;滞后 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直接产物。“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业社会的分层标准是知识和教学,它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是知识架构起来的社会。这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就被摧毁了。 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系主要是建构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基础上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与决裂。 1.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共同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二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潮还是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与发展。但是与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后现代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就存在矛盾之处。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 (1)对传统的解构。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关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反文学”。 (2)摒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地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他们采取的是一种生活化的享乐主义,只强调“过程”,对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本身采取一种不关心、无视的态度。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本身。作家仅仅把文字当作一种符号,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反讽、调侃、揶揄、为所欲为的阵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 (3)出现模糊的界限。模糊国与国、人与动物、成人与儿童、男女、昼夜的界限;模糊了小说与哲学的界限,令人费解;模糊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由“精英文学”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著作甚至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 (4)具有突出的语义场,创造了反映后工业社会中人们生活、思想、行动的特殊的新词语和短语,不断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如为了表示不确定性或者混淆性别而用的词汇,有什么“阴阳合体生物”或者“雌雄合体”等等。 (5)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文本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地过度使用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应用某些手段使对著作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或者相反)、不规范的文本句法、特殊符号的使用等手段,使得读者对著作的解读困难重重(注:维基百科网)。 2.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日本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一样,不是一个流派,而是藏在不同年龄层的作家群体之中。大体来说,日本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从他们的出生、经历来看,只有一小部分人属于“战中派”,也叫“内向派”,以后藤明生(1932~)和古井由吉(1937~)为代表。分别以《夹击》《杳子》为其代表性著作。而极大多数人属于“战无派”,即在二战以后出生未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战无派”又分为两类:一类人参加过学潮,可称之为“学潮派”,也叫“都市文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村上春树(1949~),其代表作是长篇名作《挪威的森林》,此外,还有长篇四部曲《听风的歌》《1973年得弹球游戏》《寻羊冒险记》《舞吧、舞吧、舞吧》。高桥源一郎(1951~)也是名符其实的后现代主义作家,1981年以《再见,匪帮》获《群像》优秀长篇小说新人奖,1988年以《优雅感伤的日本棒球》获得首届三岛由纪夫文学奖。另一类是没有参加过学潮,被人戏称为“儿童派”的作家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被称为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旗手的岛田雅彦(1961~)和小林恭二(1957~),其代表作分别为《神秘的跟踪者》和《小说传》。 3.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之处 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除了具备上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之外,还具有另外两个突出的特点: (1)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异常人、精神分裂的人和病态的人。如: 后藤明生的《围绕谜的信的几封信》的主人公“谜”,患有身体总往左边倒的怪病。他所在的企业的三千人中,包括“窗边病”(中老年人整天担心被解雇或安排在次要位置而患病)在内的一切现代社会病,应有尽有。 村上春树的《听风之歌》的主人公在少年时代一直不会说话,《世界的末日,冷酷的仙境》里的主人公患有性功能障碍症,而他遇到一位胖姑娘说起话来只会动动嘴唇,发不出声音,或者说出的话并非他心里想说的话。 而岛田雅彦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有病的。除了令人恐惧的艾滋病之外,日语论文,还有性功能障碍症、自闭症、被害妄想症和健忘症,等等。有的孩子甚至患上了只有在听到噪音才停止哭啼的现代病。有的青年喜欢胡思乱想,编离奇故事。他们总是感到地球威胁其生存,感觉什么东西都是倾斜的,以为地球、世界即将毁灭。 (2)第二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儿童派”。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1页) 即提倡创作未来小说。所谓未来小说,就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定在创作时间之后的某个阶段,而不是之前,不是过去真是生活的记录,而是写将来某年某月发生的事。也就是说,他们更重视艺术虚构。 4.评论界对日本后现代主义的态度 在评论界,日本战后虽与西方交流频繁,但对那些五花八门的新理论、新的批评措施却始终保持距离,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理论也基本采取了同样的审慎、淡漠和保守的态度。尽管他们已经触及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日语毕业论文,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已经蔚为大观了,日本的评论界宁愿使用他们自己创造的那些词汇,如“战中派”“内向派”“都市文学派”“学潮派”“儿童派”之类,也不愿使用“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派”来概括他们。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文学评论界非常警惕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顽强地企图保持自己独特的“批评话语”,同时也是因为日本评论界中的批评标准也已定型化、权威化,许多人对新出现的文学现象不理解、不满意,他们不愿承认日本存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假如承认新一代作家是“后现代主义”作家,那就无疑等于承认了他们的先锋性和创新性。尽管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就出现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但后现代主义理论到80年代才在日本流传。日本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现象出现二十多年以后,评论界还迟迟没有确认他们的后现代主义属性,显然,在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是滞后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的。 日本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在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对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以及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之处进行考察、对日本评论界对于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状况的考察,对我们更清醒、准确地认识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将是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野弘美,后现代文学的走向,《横滨经济探讨》2017年第22卷第4号. 2.加藤隆雄,课题探讨 生活在异界的少男少女——社会化的后现代状况,《日本教学社会学会大会発表要旨集録》43期 1991年10月. 3.井原庆一郎,有关现代与后现代的的笔记,《经济学论丛集》第58号. 4.西脇和彦,70年代以后的日本社会,《学苑·文化创造学科纪要》NO.8292017.11. 5.石井治树,村上春树、后现代初期四部著作,《村上春树与一九八〇年代》(宇佐美毅/千田洋幸編)(以上1-5 原文为日文). 6.王向远,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4(5). 7.平手小太郎“后·后现代——通往超越文艺复兴的路标” 8.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著作中的道德嬗变[J].外国文学探讨,2017(1). 9.王岳川,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J].湖南社会科学,2017(6). 10.马汉广,论后现代文学的颠覆与解构[J].求是学刊,2017(11). 11.王成,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旗手——岛田雅彦[J].外国文学,2017(2). 12.何少贤,浅谈日本的后现代主义小说[J].国外文学,2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