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解读非母语的外国文学著作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日本古典文学著作中的古代日语更加深了鉴赏的难度,学生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觉得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所收获,是《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选读 课程建设 实践 一.日语系《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 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外语类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教学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中,对日本文学课开设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文学课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措施,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探讨、教育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其中,作为日本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院日语系普遍设有《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具备一定日语水平的高年级日语系的学生,一般开设于本科阶段的第五或第六学期,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日本文学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提高实际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实践 解读非母语的外国文学著作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日本古典文学著作中的古代日语更加深了鉴赏的难度,学生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觉得枯燥。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所收获,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致力于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做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日语应用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根本日语系人才培养方案及文学课教育的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选择性,对一些知识、古典语法点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对考研和准备过八级的学生有所帮助;一方面,会找一些有趣的、和课本知识、时事等相关的、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做到难易兼顾,让参与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古典文学的乐趣,感觉上这门课有意义。 改革教育模式:采取Seminar“演习”教育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小组按 “文献检索→自主定题→主题发表→教师补充讲解→师生讨论→总结讲稿”的步骤完成课堂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对日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读,日语毕业论文,写,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略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探讨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另外,对讨论中提出独特见解和对课程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可酌情加分。 通过《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探讨性教育,使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日本文化,并用开阔的视角比较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差异,加深对两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育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为其写好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思考 首先,作为以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需要结合日本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展开。任何一部文学著作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对著作的解读和鉴赏不能脱离文学史知识而独立进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和文学史知识,就著作周边(时代背景、文学概观、文学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调研,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文学著作的背景、意义和动机,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著作。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著作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例如,介绍《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等平安时代的著作时,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就汉文学的隆盛,和歌及女性文学的兴盛等时代文学特征,以及平安时代的政治经济特色等方面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著作的内涵。 第二,扩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从比较文学探讨的角度进行鉴赏学习。众所周知,中日文学间存在着极深的渊源,这点在古代文学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从上代、中古,至中世、近世,日本古典文学深受中国文学作用,很多著作中都有中国六朝、唐代、直至元朝时代著作的影子。基于课程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学生发表环节,除了著作本身的介绍,同时设置“中国文学との/がり(与中国文学联系考证)”一项,使学生在了解日本古代文学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解上代和歌集《万叶集》时,引导学生从题材、著作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万叶集》与《诗经》、《文选》等中国诗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有益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日本古典文学著作进行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敦促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本国古典文学著作。在“国学热”升温,古典文学价值重新被人们重视的今天,这种形式的探讨性教育显然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日语论文,在鉴赏过程中对常用的古典文法做适当的介绍和讲解。日本学者阪仓笃义认为,文学教学的根本在于指导学习者关注一个问题,即文学著作是通过语言,应用句子与句子的搭配或措辞的选择等表现方式而创作出来的,并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去理解其效果。由此可见语言基本功对能否正确理解著作具有重要意义。日语系高年级学生经过前期基础日语的学习,虽已具备阅读日语原文文学著作的能力,但是,由于还未学会和掌握略论著作的措施以及日本古典语法,致使在阅读过程中,还无法解读出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和技巧,来传达出其在著作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在对著作内容及相应时代背景的介绍的基础上,可以就经常出现的常用古典语法进行普及和说明,一方面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著作,另一方面,也可对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日语系八级考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士超.日本文学史课程教育思路新探[J].文学教学,2017(6):92-93 [2]刘劲松.日本学院本科Seminar课程模式在我国的运用探寻[J].广东外语外贸学院学报,2017(9):105-108 [3]韩春红,甄琦.分析比较探讨在日本文学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J].语文学刊,2017(1):89-90 [4]占才成.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育[J].长沙铁道大学学报,2017(1):135-136 [5]苏萍.反思性教育下的日本文学教育模式试探[J].湖南师范学院教学科学学报,2017(1):71-73 [6]孙静冉.演习教育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中的运用[J].文学教学,2017(6):130-131 (作者介绍:孙静冉,常熟理工大学外国语大学讲师,探讨方向:中日比较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