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建设有特色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要求我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探讨国内外体育教育模式的状况,理性地“拿来”国外体育教育模式的合理成分,为构建新的体育教育模式体系提供良好的经验。通过对日本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及操作方式的比较略论,日语论文,归纳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建议,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模式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I比较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7)24-0238-02 日本位属于东亚,是中国的邻海国。其经济、科技、教学都强于我国。日本的诸多方面成就,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无不受益于其先进的教学。学校体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对成就其社会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及种族的相近性,探讨日本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 1 日本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在借鉴美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基础上,开始其自身学校体育教育的更新与发展历程。日本的教学属于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文部省下设体育局,负责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要以完成培养“民主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为使命。为此,学校教学科目中的体育课称为“保健体育课”。 (1)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所谓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育目标相互间联系的一种认识,它对体育教育的实践起着导向影响。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一般而言,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前日本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特征总结来说就是与“终身体育”思想密切关系,发展“快乐体育”。要求体育教育不能带有强制性,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热爱真理和正义,富有责任感,充满独立精神的个人。 (2)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增强体质是每个国家体育教育的共同目标,但是在共同目标的其它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日本的体育教育总体目标是t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喜爱运动,理解身边的健康、安全问题,设法增强健康和发展身体素质,树立起愉快而明朗的生活态度。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现有的能力去享受运动,加深他们对运动乐趣的理解和感触,提高学生享受乐趣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表现为对运动技术、战术的掌握和体力的增强。 (3)体育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的基本特征。日本各个级别的体育教育都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大纲,在教材的分类方面也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育内容上日本已经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强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数学内容,以满足不同水平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根据儿童、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精选基础的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运动措施,培养多种运动的基础能力,教材内容全面多样,排列顺序呈阶梯上升趋势,教材大纲总的内容比较精练、灵活。 (4)体育课程设置和操作方式的基本特征。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分理论保健课和实践课。理论保健课讲授生理学、医学、环境学、疾病与预防、营养与卫生、安全教学及体育理论知识等。理论课时占整个体育课时的1/4。实践课全部以专项课形式进行,每一种实践课的持续时间为一学期,开设田径、体操、舞蹈、柔道、剑术、相扑、橄榄球、软式网球等课程。一个学院生在校需学习3种实践课程。操作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把握运动的特性,根据对运动特性的把握,去组织体育的教材,去考虑教育措施,尽量满足学生的欲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项目后,按照教师提示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能力建立起相应的学习目标。通过练习和比赛,享受运动的乐趣,发展体育能力。 2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是与国家对体育教学的法规密切关联的。简单来说就是使体育教育课内外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准则,全面完成体育教育任务,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2)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总的来说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对现代人才的培养中,强调个性与主观能动的发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体育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的基本特征。1993年正式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各省、市、自治区教学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纲要》制定适合本地区高校使用的指导性数学大纲”。通过笔者的调查,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其制定的体育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但总的来说都是以发展体能的练习和竞技体育为主,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缺乏教材选择的灵活性。 (4)体育课程设置和操作方式的基本特征。当前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大都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根据所设项目选项上课,每学期可选择一个项目学习。开设的课程一般为: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网球、健美操、艺体、体育舞蹈等。在操作方式上主要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技能形式进行,在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外部分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和练习方案,并寻我和创造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 3 结语 3.1 结论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事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位在人的发展上,体现人本主义教学思想。这与日本高校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目标更加人性化一些。 (2)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内容基本上适合我国国情,但并不灵活且教育内容不丰富,比较单一。理论保健课几乎没有。这同日本的高校是有不小的差距。 (3)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建,也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高校俱乐部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学校体育俱乐部以专项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 3.2 建议 (1)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改革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就必须改变观念,端正体育教育思想,确定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稳定体育教师队伍,提高师资素质,不断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强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2)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列人211工程的重点高校可借鉴日本的一些先进经验,减少来自行政的约束,逐步转变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创造出特色。为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闯出新路。 (3)加强学院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院生的健身意识。使学院体育向“三维体育观”也称人文体育观(生理,心理,日语论文,社会体育观)的不断发展。学院学校体育应该把以前以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