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现代化学院产生前后之比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日两国分别于1840年和1853年被迫开国,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中日两国分别建立了大批具有高等教学性质的专门学校:京师学院堂和东京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真正直义上的现代学院,标志着两国高等教学新篇章的揭开。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高等教学;现代学院;京师学院堂;东京学院
  
  一、现代学院建立前的高等教学之比较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腐败的封建教学日益衰败、没落,经历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已经沉疾宿疴,选拔出来的人才“荒弃群经,惟读四书;谢绝学问,惟事八股”,“不知不学,无才无用”。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官员如龚自珍、魏潭、林则徐、姚莹等开始认识到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对封建教学提出了尖锐地批评,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疾呼,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当时沉闷的知识界起到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影响。
  1851年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更深层次上冲击了封建传统制度,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在中央以奕忻、文祥,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同“清议误国”的顽固派的斗争中,建立了一系列具有高等教学性质的新式学堂。如1862年7月11日正式成立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成立之初,仅有英文一馆,以后逐渐扩充,于1863年增设法、俄二馆,1866年增设天文算学馆,1872年增设德文馆,1896年增设东文馆,逐渐发展成为一所教授外语、算学、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万国公法的具有高等教学性质的综合性学校。
  除京师同文馆之外,洋务派特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克服重重困难,亲自督办了一批具有高等教学性质的新式学堂。如:1865年曾国藩设立的江南机器学堂,1866年左宗棠设立的福建船政局,1881年李鸿章设立的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李鸿章设立的天津武备学堂,1893年张之洞设立的湖北自强学堂,1879年的电报学堂,1892年的矿业学堂等。
  这些新式学堂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院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1853年,美国海军副主将培理率领四艘军舰侵入日本濮贺湾,迫使暮府开港。德川幕府接受对方的要求,被迫开国。腐朽的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走向现代化的步伐。1868年1月3日,倒幕派以武力为后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成立天皇亲裁下的新中央政府。明治政府宣布“求知识于世界”,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一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为主的维新政策,开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
  教学是明治维新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岩仓俱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森有礼等政府要员纷纷发表议论,阐述教学的重大意义和办教兴学的具体方略。
  在幕府后期,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高等教学性质的专门学校。如:1696年设立的昌平黉,1860年设立的长崎医学校,1861年设立的西洋医学所,1863年设立的长崎广运馆和开成所等等。明治维新开始后,又于1869年设立了大阪开成所,同年设立了大阪医学校等。同时,明治政府开始对原有的专门学校进行改组。如:1869年6月在东京昌平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学院校”。与此同时,把医学所改称为医学校。把开成所改称为开成学校。1870年学院校改称为“学院”。同时又将开成学校改为学院南校,医学校改为学院东校。
  经过明治政府的努力,日本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院的创立呼之欲出。
  
  二、现代学院之比较
  
  1872年(学制)颁布后,日本文部省即着手创办现代综合学院。1877年,在东京开成学校和医学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日本第一所现代学院――东京学院。“从而揭开了日本现代高等教学发展的序幕。”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第二所综合性现代学院是1895年由盛宜怀创办的中西学堂(即北洋学院堂)。“北洋学院的初创时期,实已包括文、法、工、师范、教学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学院”。“北洋学院以美国哈佛、耶鲁学院为蓝本,所设学科,律例、工程、矿冶和机械是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学院中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前沿科学”。
  但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以京师学院堂作为主要对象,日语毕业论文,因为在此以京师学院堂为例更具典型意义。
  京师学院堂创办于1898年百日维新时期。其实,京师学院堂的创立早有倡议,如李端/在上光绪帝《请推广学校折》中,就建议设立京师学院。1898年7月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为“教学人才,讲求时务”,决定设立京师学院堂。命孙家鼎为管学大臣,聘丁韪良为总教习,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与本国情形”,代拟了“京师学院堂章程”。“章程”对办学总纲、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育聘用、经费筹措及使用都有详细规定。
  新成立的东京学院分法、文、理、医四个学部。在学科设置方面,法律部设有法律科;理学部设有化学科、工学科、数学科、物理学科、星学科、生物学科、地质学科、采矿学科;文学部设有两大科:第一大科设史学科、哲学科、政治学科,第二大科设史学科、汉学科;医学部由本科、预科、制药学教场等构成。
  京师学院堂成立后,本着“中体酉用”的思想,将课程分为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普通学科有:经学、理学、诸子学、掌故学、初等算学、初等格致学、初等政治学、地理学、文学、体操。专门学课有:高等数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高等地理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等。
  在教师队伍方面,两校开始时都依赖外国人。有资料表明,在1877年,东京学院设立之初,法、理、文三个学部,日本教授、日本助教和外国教授的比例为4;3:17。京师学院堂方面,据(京师学院堂章程),“设博通学分教习10人,皆华人;英文分教习12人,英人华人各半;日本分教习2人,日人华人各1人;俄德法文分教习各1人,或用彼国人,或用华人。”而在理工方面“专门学10种,分教习各1人,皆用欧美洲人。”由此看出,尽管东京学院初创时也严重依赖外国人,但相比较而言,在理工科方面,东京学院比京师学院依赖外国人的程度要低。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留学生的陆续归国,东京学院逐渐解聘外国教授,聘用本国人,到1898年就师学院堂设立之时,已经改了名的东京帝国学院基本实现了队伍的“邦人化”。以工科和理科为例,工科共有专任教官31人,其中外国3名,日本人28人;理科共有专任教官20人,其中外国人1名,日本人19名。
  在学生的入学资格方面。实际上,在东京学院成立之前,为了使学生能在即将成立的学院中顺利接受高等专门教学,文部省就着手发展学院预备教学和专门教学。实施学院预备教学的机构包括官立中学、外语学校、洋学塾、英学塾。东京学院正式成立后,东京英语学校和东京开成学校普通科合并成立东京学院预备门。预备门专为东京学院培养预科生。《京师学院堂》章程则规定,学生的入学资格分为两部分:一为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上者及大员子弟、八旗子弟和各省武职长官后裔;二是各省中学堂的毕业生。就这一方面来看,比之东京学院,京师学院堂似乎更多地有一些封建教学的残留,而且与科举的联系也并未完全脱离。同时也可以看出两国在学院预备教学上的差距。
  在学校管理方面,东京学院成立之初,学校设两名“总理”,分别掌管法、理、文三学部和医学部。改称帝国学院后,改学院“总理”为“总长”,加强了总长对文部大臣的从属联系。京师学院堂则由管长大臣直接负责,下设总教习,分教习等。从这一点看,东京学院成立之初似乎比京师学院堂有更多的自治权。
  在学校经费方面,东京学院得到了更多的来自国家的支持。而京师学院堂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戊戌变法后,虽然京师学院堂并未取消,但已是“有名无实”。
  
  三、结论
  
  1.在洋务运动与幕府开国和明治维新前期,中日两国根据形势的发展,创办和整顿了一大批具有高等教学性质的专门学校。在中国,有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操纵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在日本有兰学塾,开成学校,昌平学校等。在这一时期,中日两国都在朝着现代化学院的方向迈进,步调基本一致。
  2.随着东京学院的创办,日本率先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学院,而中国高等教学却依然缓慢发展。甲午海战后,中西学堂及京师学院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现代学院的诞生。而同一时期,日本通过1886年3月2日颁布的(帝国学院令),日语论文,将东京学院改为帝国学院,并于1897年成立京都帝国学院。同时全面引进了西方学院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育措施,开始建立起真正适应国家需要的精英型高等教学机构。
  3.至1914年,日本建设了4所学院,66所专门学校。四当然这些学校在明治后期还属于专科学校性质。而在中国,现代学院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至1909年,中国共创办了3所国立学院,24所省立学院和101所专业大学。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