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比较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北京时间2017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作用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日本这次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使我们联想到2017年5月12日14点28 分发生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的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中国论文网
  面对同样由地震引发的、如此巨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时候,中国和日本的媒体都进行了准确、及时的报道。笔者分别选取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关于两国地震发生后连续3天的原始视频资料作为略论样本,比较略论了两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电视画面的呈现方式、新闻内容等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异同。这有助于两国电视新闻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互相取长补短,促进中日两国新闻媒体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报道的时效性
  由中日两国电视媒体对地震这样的重大突发性事件采取的行动来看,中日两国的媒体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方法,以保证地震受灾情况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给民众和政府有关部门。
  中国中央电视台关于2017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其报道及时性和信息的公开性都开创了中国媒体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先河。并且第一次采用了“特别节目”这个紧急直播机制的方式全程对地震受灾情况、政府部门采取方法和救援情况实现了实时报道。
  然而在反应时间上,日本NHK电视台提前1分13秒就对地震波即将来临而引发强烈地震的信息进行了准确的预警,使得民众有充分的反应时间,并在地震发生后立刻显示受灾地区画面让民众了解受灾情况,真正实现了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预报型”报道。相比较而言,中国电视媒体关于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仍然属于“结果型”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条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紧急报道与地震发生时间相差了22分钟。无法对灾难发生实现预警,给灾区群众提供充分的避险时间。关于地震的早期报道,日语毕业论文,也仅仅是通过电话连线等方式进行,无法真实描述受灾情况。
  当然,这样的结果也与国土面积、科学技术、报道经验等多重因素有关。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性国家,NHK作为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因此被赋予了重大的媒体责任,有义务迅速、准确地播放灾害警报、避难通知、灾难发生时的劝导等。根据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NHK是突发性事件特别是灾难报道的指定公关机关。因此,NHK向来把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来临时传播信息作为其使命,它在日本72个场所设置了震度计和电脑系统,在400多个地方安装了24小时自动监控摄像机,从而能在灾难发生时获取第一手图像资料,将事发地的实况画面真实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处于地震频发地区的日本媒体,中国的电视媒体无论是从技术手段和反应速度上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发布灾难预警和灾情信息,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电视新闻的画面呈现
  从新闻报道的画面上来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采取了国际上通用的新闻画面结构。新闻画面中央的主要部分为演播室或灾区情况的直播画面,而画面下方分别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左侧是新闻标题,告知观众直播画面的地点和画面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其右侧是特别节目的标题“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而屏幕最下方的第二个部分为滚动字幕,主要显示的内容为:灾区受灾情况、政府部门应对地震灾害的方法等重要信息。
  日本NHK电视台则采取了只有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才使用的电视新闻画面。电视画面被分为不同的功能区,画面最左边是地震特别播报的标题《东日本大地震》,画面的下方是滚动字幕,显示灾区受灾情况和政府应对方法等重要信息。画面右侧从上到下分别是当时新闻直播的主题和用动态地图显示的海啸警报提醒。画面主要部分是演播室或灾区情况的直播画面。
  两台的新闻电视画面都能够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对于地震情况的重要信息。但是,在观看视频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日本NHK电视画面所提供信息的丰富性和关于民众的心理暗示影响更加明显。
  (1)NHK电视台采用了日本特有的、只有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时才使用的新闻报道画面,这样特殊的电视画面使得观众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知道有(将有)重大的灾难发生,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和视觉冲击,有利于民众迅速获得信息;而中央电视台采用的传统新闻画面,却没有这种效果,观众在第一时间无法迅速分辨收看的是否是重大突发事件新闻。
  (2)NHK电视台在报道受灾情况的同时,更加注重关于受灾地区群众的平安报道和生活情报的传播。在滚动字幕中提醒民众哪里有干净的饮用水和食物供应,哪些道路畅通可供撤离灾区等等。并且在直播过程中所提供的实时伤亡人数也更加地准确和具体。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在这方面有所缺失。
  (3)在直播的过程中,特别是对灾情预报和生活信息的提供上,NHK电视台用了日文、英文、中文、韩文和葡萄牙文等五种语言进行了重复播报,这就考虑到了受众中可能有非日语观众。
  
  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对音乐的使用
  在对各自国家灾情报道的初期阶段,两国电视媒体采取的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大同小异。由于地震后四川灾区的通讯和交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断,中央电视台大部分采用的方式是演播室播报和记者、当地负责领导电话连线,并动用电脑制作了多幅地图、动画、字版、图版等解释性示意图,来形象直观地展示灾情。此外,中央电视台还请了许多专家到直播室现场答疑释惑,提醒人们在灾难来临时,从专业角度提出哪些问题是需要民众注意的,并且帮助民众略论目前形势和国家的决策。
  而日本NHK在地震报道的这一阶段,除了采用上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形式外,更加倚重于用电脑制图。通过统计类的图表、逻辑联系的模型块、带有故事情节的三维动画(漫画)等多种视觉化元素的使用,让观众更快速、更有效地理解有声语言的信息。
  然而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NHK和中央电视台在新闻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出现了异同。
  中央电视台更多地使用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灾区的现场画面和记者现场视频连线。观众在新闻节目中看到的是大量令人悲痛心碎和感动的特写镜头,比如灾区满目疮痍的场景、对灾区人民接受采访声泪俱下的画面以及救援人员开赴灾区进行抢险救灾的画面等。这些令人感动的画面将观众带入地震现场,深深触及观众的心灵。在播放灾区画面的同时,中央电视台还为画面进行了配乐,比如救援部队紧急奔赴灾区的画面就配上了比较紧张、激烈的“进行曲”类音乐效果,而在播放灾区受灾情况的画面时,则多配以悲伤的、具有安抚效果的轻柔音乐。把地震中最为人性、最为震撼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渲染情绪、表达情感和调节节奏的影响,起到了在地震初期迅速安定人心、振奋斗志、提振民众情绪和坚定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等重要影响。
  然而日本媒体却在地震报道中表现得非常冷静,形成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报道风格。在节目中,观众看到的最多的是对于受灾地区的航拍、或者采用长镜头远距离拍摄的画面。让民众对整体的受灾情况有很直观的了解。与中央电视台不同,无论是报道灾区严重的受灾情况,还是救援队伍紧急奔赴灾区,在NHK的新闻中都很少出现特写镜头。在NHK采访受灾群众的时候,虽然偶尔也能发现现场记者和受访群众声音颤抖、哽咽,但总的来说无论是民众和记者都表现得十分冷静,残忍的死亡、失态地哭号或者过度的泪水从没有在NHK的报道中呈现过。

  NHK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还有一个重要差别,NHK电视台的地震新闻是从来没有使用过背景音乐的。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则英一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曾说:“随着报道的深入,可能电视上也会出现略微煽情的画面,但是新闻节目肯定不会加背景音乐来打动人,这在日本是不能想象的。”
  中日两国电视出现上述的异同主要原因在于:
  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在各自国家的定位不同: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中央电视台在报道地震的同时也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的决定、塑造形象、增强全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任务。因此,利用电视画面中的特写镜头和背景音乐有利于对“英雄人物、团队”和“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形象的塑造,有利于迅速提升全国人民对抗震救灾工作的信心。
  中央电视台和NHK电视台在报道经验上的差距:日本由于是地震频发国家,日语毕业论文,因此在地震报道上的经验非常丰富。1995年在阪神大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播放的大量航拍的如灾难片一般的灾区残酷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而在这些令人震撼的场景面前,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反倒被忽视,这样的媒体伦理问题事后遭到日本国民反感而被大量批评。于是日本媒体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实践中才形成这种“哀而不伤”的风格。
  
  小结
  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是考验每个媒体的试金石。一旦发生,所有的目光都会聚焦于此。电视媒体要想抓住受众的心,就要做到快速、全方位、多层次报道新闻事件,让受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舆论导向上正确引导受众,做到信息公正、公开、透明,力求在真实、专业、权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要求。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5.12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报道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开创了中国电视媒体关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先河,赢得了国际国内一片赞誉。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取得的这些成绩的满足与夸耀上,而应该更多地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经验和成果,对别国的相关优秀报道进行学习,改进不科学的报道模式,改善电视画面呈现方式,体现人文关怀,从而促进新闻报道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学院)栏目责编:曾鸣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北京,清华学院出版社,2017年10月第2版,第113―114页。
  2.宋晓阳:《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报道略论》,《电视探讨》,2017 (11)。
  3.桂清萍:《中日电视媒体地震新闻报道之比较――以中国5・12 汶川地震与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的报道为例》,《中国传媒学院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究会论文集》。
  4.张哲,郑李:《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南方周末》,2017年3月17日。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