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钢铁产业集中度低。日本的钢铁产业相对集中,钢铁生产集中在五家大型钢企,这五大钢铁公司粗钢产量占全日本粗钢产量的比重超过80%。而中国除了几家大型钢企外还有很多中小企业钢厂,而这种钢厂又多以生产粗钢为主。粗钢生产公司平均规模不到100万吨。 第五,钢铁销售流通秩序混乱。中国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经销商队伍庞大造成交易层次繁多、交易成本过高。投机经营倾向较重,容易导致行业非理性行为。日本全国以经营钢材为主营业务的综合商社、专营商社(一级批发商)约60余家,专营店(特约店)约5000余家,各类钢材加工中心500余家。一级批发商、专营店、各类钢材加工中心共同组成了日本钢材的流通体系。而流通体系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就是存在着双重主导者,即钢铁公司与综合商社。 五、结论与对策 第一,结论。一是本文从市场供需角度应用中日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日钢材出口量和中日粗钢产量及表观消费量三个指标来探讨中日钢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钢铁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日本则处于较成熟的阶段。二是中国的钢材出口量逐年增加,说明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逐年增强。而日本钢铁出口量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状态,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钢铁产业正在逐渐复苏,中国的钢铁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多,说明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变强,甚至有超过日本的势头。三是日本粗钢表观消费量从2017年开始都大于其产量,而中国从2017年开始粗钢表观消费量小于其产量。表明日本粗钢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其钢材贸易模式多以进口粗钢出口优质钢材为主,其钢铁产业结构合理,供需基本平衡。 第二,对策。一是政府层面: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钢铁布局。日本钢铁产业政策的实施都伴随有一系列相关法规的出台,我们要积极学习两国政策制定的法学经验,推行政策的法学基础,完善法学体系,在发展钢铁行业时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钢铁行业是高能耗行业,其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因此要尽早地出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赏罚分明,并且以法学的形式规定下来。二是产业层面:加快联合重组,促进有序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尤其是优质钢材是国际钢材市场竞争的重点,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三是公司层面: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解决高端钢材不足。在未来发展中,钢铁工业必须加快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产品研发、生产工序改进等方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钢铁公司首先要保持粗钢产量以供应国内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和高铁、船舶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到优质钢材的研发和生产中,使中国钢材出口结构有所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中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略论[J].国际贸易问题,2017(9). 2.王雯婷,史邵进.从日本钢铁业的发展看中国钢铁业的重组――论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之路[J].时代经贸,2017(8). 3.李鹏.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略论[J].经济纵横,2017(11). 4.余子鹏.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因素略论[J].经济与管理,2017(6). 5.谭英平.中国钢铁公司竞争力国际比较[J].中国统计,2017(7). 6.李拥军.日本钢材流通中的物流与商流[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7(4). (作者单位:江南学院商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