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婚恋诗中的“河诗”比较略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作者简介:杨敬娜(1990-),女,贵州学院外国语大学2017级日语笔译探讨生,主要探讨古代中日文化、文学对比以及翻译。
中国论文网
  摘要:在《诗经》和《万叶集》的婚恋诗中有许多描写河流的诗作,它们对“河”的利用有共性,即都会利用河流的阻碍影响来抒发感情受阻。但仍有不同,《诗经》中有很多女性利用河流抒发自己愤怒与不满的诗作,而《万叶集》中几乎没有。这是由于中日两国当时的婚度所致。
  关键词:河、差异、婚恋
  一、中日“河诗”的概况
  《诗经》和《万叶集》的婚恋诗有许多描写河流的诗作,本文为便于讨论暂且把与河流有关的诗统一称为“河诗”,来研讨中日“河诗”的差异。
  《诗经・国风》中有大量的水描写,其中写到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1]但很遗憾的是,当前并没有人统计《万叶集》中“河诗”及其恋歌在河诗中的数量。但是,笔者利用万叶集检索系统,经过检索关键词“川”,合计约有467首。
  在《诗经》和《万叶集》时代,河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河流不仅是食物的重要来源,《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万叶集》第1775和歌,“入夕始渡泊濑川;刚刚赶到,阿妹家门前”; 还是古代人民祓禊的重要场所,《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描写的便是郑国三月上巳男女于溱洧河畔聚会祓禊的场景,《万叶集》中第626首和歌:“因君,惹来闲言多;祓禊故都,明日香河”[2],和歌中的“祓禊”一词直接点明河水影响。
  由此可见,《诗经》和《万叶集》时代的人们,有着相似的河边环境和对河流的利用方式,并且河流都在各国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中日两国的“河诗”具有可比性。
  二、中日“河诗”的相同点
  既然在《诗经》和《万叶集》的婚恋诗中都有很多河诗,那它们有何相同点呢?
  首先,我们来看《诗经》中《秦风・蒹葭》一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何为“方”?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旁古通用。一方即一旁也。”“方”即二章“湄”、三章“/”,皆水边。[3]“‘伊人’所在的地方似在一条直流和一条曲水会合之处,他的一边是直流,另一边和前面是曲流。作者沿直流走向上游,见他三面是水,好像在洲岛。如沿曲水向上游走去,绕过水源可达到他的身边,但是路太长了而且难走。”[4]所以,“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5]很显然,这里的河流成为男子追求伊人最大的障碍。
  与此类似的还有《周南・汉广》一诗。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该诗中的作者不仅不可以休息于南面的乔木,日语毕业论文,还不可以追求汉之游女,最终只能用幻想来安慰自己失落的心情。为何不可以追求到游女呢?这是因为“汉水太广,无法渡过;江水太长,无法用木筏渡过”。同样,这里的河流――汉水也成为男子追求女子的障碍。由此可见,《诗经》中的河流具有阻碍的影响,是男子追求女子、爱情实现的绊脚石。
  那《万叶集》中又如何呢?有没有与之类似的诗呢?
  1546: 访妻去,有河隔途中;欲结摇路绳,夜已深更。
  3755: 阿妹实可爱,频频相思;山川从中隔,心无安时。
  3764: 山川中隔,两地远分;阿妹应相思,两心即相近。
  该组的每首和歌都有“隔”字,便直接说明了河流的阻隔影响。第1546首和歌中表明河成为阻碍男子访妻的障碍,使得男女无法相见;第3755首和歌写到,因为山川的阻隔,使得男子的思恋加深,心里不安;第3764首和歌表明因为山川的中间阻隔,使得男女二人分居两地。
  由此可见,《万叶集》中的河流和《诗经》中的河流的影响具有相似性,都具有阻碍的影响,使得男子追求女子却苦于无法实现,或使得男女二人分隔于两地,无法相逢。
  三、中日“河诗”的不同点及原因
  然而,《诗经》中有很多由女性直接借助河流来比拟男子变心,抒发自己因被抛弃后抱怨与悲愤的诗歌,而《万叶集》中几乎是找不到的。
  首先来看《召南・江有汜》一诗: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何为“汜”、“渚”、“沱”?据闻一多《诗经新义二十一》可知,“《江有祀》篇一章日`‘江有祀',二章曰‘江有渚',三章曰‘江有沱',《传》曰‘水歧成渚'(今本上有‘渚,小洲也'四字,《释文》云‘本或无此注',陈灸云当据删,今从之),又曰‘沱,江之别者',歧别义同,是渚与沱皆江之枝流也。渚、沱之义如此,汜亦宜然。……以水之旁流枝出不循正道者,喻夫之情爱别有所属。……诗人盖以江水之别出而为汜、为渚、为沱,喻夫德之不专。”[6]由此可见,“汜”、“渚”、“沱”都是“江”的支流,女子以江分叉出支流来比喻丈夫变心,每章节分别用“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和对丈夫的咒骂,日后将会为今天的绝情付出代价。   同样《卫风・氓》一诗中提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尽头和限度,从而反衬出男子的今夕对自己态度的变化程度之大,“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妇人直接对丈夫的强烈指责与愤怒,“誓言虽真心,却没想到你会违背誓言。你违背誓言,也不念旧情,那就这样吧”。
  为何在《诗经》和《万叶集》婚恋诗中女性对河流的利用会有如此大的异同呢?为何《万叶集》中尽管女性也饱受恋爱所带来的艰辛,却没有产生中国《诗经》时代女性那样强烈的愤怒呢?想必这与著作产生的特有的时代背景有关。
  《江有汜》等诗中的女性为何要如此的愤怒呢?诗中指出,丈夫“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比喻丈夫又有了新欢,从而“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对自己不理不睬,这是因为丈夫如此薄情,见异思迁,又喜欢上别的女人,而把自己给抛弃。《氓》一诗也是如此,女性之所以如此的愤怒和生气,也是因为丈夫“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由此可见,在《诗经》时代的男女婚姻中,女性地位是如此的低下,只能忍气吞声地看着丈夫另娶她人,甚至更悲惨的是自己被抛弃,这些丈夫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那么,《诗经》时代的女性有必要如此的愤怒吗?难道离开了丈夫就无法生活了吗?这是因为“《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中略)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在经济生活中妇女完全依附于男子”[7]。而且“春秋婚制是一夫多妻制,每个男人都有多妻的权利,庶民大多不能使这种特权付诸实施,是由于其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并非婚制对他们另有规定,只要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他们随时可以行使多妻的权利。”[8]女性地位的下降以及一夫多妻制的发展,使得女性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丈夫变心、另娶他人。
  而《万叶集》时代却与此不同。
  1775: 入夕始渡泊濑川;刚刚赶到,阿妹家门前。
  1546: 访妻去,有河隔途中;欲结摇路绳,夜已深更。
  2056: 天河上,便搭桥;不必一年一度等,随时往来到妹家。
  2017: 天河相向立;恋心只求通话语,直至访妻日。
  3017: 山溪水,默默流;因是他人女,暗相恋,莫出口。
  和歌中提到的“赶到阿妹家”、“访妻去”、“到妹家”与“访妻日”,日语论文,表明的都是“男子来访女子家”。这便是《万叶集》时代的访妻婚制。该访妻婚制有何特点呢?“由于在访妻婚形式下双方分居异处,只能通过“访”才能实现“婚”,故决定了这种婚姻有主体和客体的联系,在这里,女子是婚姻的主体”、“男女双方结婚以后,妻子便一直居住在娘家,(中略)丈夫则或实行短期的“从妻居”,或只有晚间才到妻家与妻子同居。显然、在这种婚姻中,女性处于较为有利的主导地位”[9],正是由于女性主导的婚姻制度,且未完全形成夫妻间的支配与隶属联系,所以在婚姻生活中女子并不依靠男子生活。另外,3017首和歌直接表明了该婚制的另一个特点,男子可以访“他人女”。这表明该访妻婚制下的男女间的恋爱联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女子可以同时有多个男性恋人,同样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有多个女性恋人,男女都处于一种松散结合、若即若离的模式之下。故《万叶集》时代的女性在婚姻中比《诗经》时代的女性在婚姻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并且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要低,所以访妻婚制下《万叶集》时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中国《诗经》时代女性那样处在在一夫多妻制并被丈夫抛弃的遭遇。
  综上可知,通过对比《诗经》和《万叶集》中的河诗发现,都会利用河流的阻隔来抒发男女感情的受阻情感,追求爱情却无法实现,或是无法见到恋人。但是,《诗经》和《万叶集》中的河诗仍有不同点,《诗经》中有很多女性利用河流抒发自己愤怒与不满的诗作,而《万叶集》中几乎没有,这是由于中日两国当时不同的婚制所致。(作者单位:贵州学院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普《诗经・国风》 中的江河川流水意象解析,文学教学(下),2017
  [2]本文的《万叶集》和歌翻译均出自赵乐/译《万叶集》,译林出版社,2017
  [3]吕恢文《诗经国风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p197
  [4]余冠英《诗经选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p115
  [5]吕恢文《诗经国风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p196
  [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诗经新义》,三联书店,1982,p98
  [7]宋琰《从婚恋诗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迁》,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8]陈筱芳《春秋以及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9
  [9]李卓《日本古代的访妻婚及其存在的原因》,日本学刊,199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