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日本传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底蕴和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然而日本与中国近代、现代化发展速度却有很大的异同。本文对形成这种异同的原因即从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中日两国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等三方面做了对比略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启示:应大力发展教学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探讨儒学与现代化的联系。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现代化; 比较
  近代以来,中日两个国家都在同一时间段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犯。基于此,也几乎同时迈上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个国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成功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国,摆脱了成为殖民地的命运;而中国由于未能采取颇为有效的方法,自以为是地闭关锁国,渐渐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两个国家,为何在面对西方时却走出了不同的近代化之路?基于此,从文化视角来探讨和研讨中日两个国家近代化的异同,或许能够给当下的中国提供些许的思考和借鉴。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
  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西方一些大国纷纷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将其不断地推向世界各地。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史的探讨,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外来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反应,这或许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国家日后的发展。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加之中国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并且在这种中央集权体制下的臣民天命观和唯上思想根深蒂固,也就形成了一种唯我独优的文化心理,以致整个国民从上到下形成了自大的社会心理。
  反观日本,在对待西方文化上却采取的是积极吸收和容纳的态度。因为,第一,日本具有单一民族,单一文化传统的特点。其次,自然地理环境使其产生了极高的民族危机意识。第三,日语论文,从日本对外发展的历史来看,日本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中国大陆文化的辐射和作用,这也就使得其产生了更乐意去接收外来文化的心理。
  二、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也有很大的异同。诚如上面所述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观念上的自大,以及优越的社会心理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而日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社会历史发展,与中国在传统文化上有着相同面和不同面。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作为东亚的文化中心,对周边国家及其民族文化都有着广泛深远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哺育了日本古代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
  中日传统文化的异同还体现在自造性和移植模仿性。承载上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洗礼中形成了极具独特性魅力的传统文化。而日本传统文化恰恰相反,在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移植模仿性则极为突出。日本民族有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模仿创造的传统。第一次学习外来文化的高潮中有选择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技术和政治制度,却没有完全“汉化”,吸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供自己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点:稳定保守性与随机应变性。稳定保守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植根并繁茂于东亚大陆,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极强的稳定性。与中国相比,日本传统文化的随机性特征则尤为突出。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大陆先进文化的过程,日本人善于灵活吸收各种外传文化,当他们发现更优于东方文化的西方文化时,便立刻摆脱东方文化的束缚,积极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精华。这种在文化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性给日本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作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儒学经典思想传入日本后,儒教的核心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国儒学主要价值在于其在封建社会,是士大夫阶层的伦理道德,强调“仁”的重要性,而日本的儒学则作为武士阶层的伦理观念,强调“忠”的思想。
  自从儒学传入日本,原本的中国儒学已是经过日本人灵活改造的儒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传统文化虽然出于同根但是却结出异果。这也为后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日两国则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三、中日两国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西欧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正值成长壮大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在明代万历中期到鸦片战争之间,萌芽的资本主义还未成熟就已夭折的历史时期;而日本的封建主义此时正迅速成熟并已做好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准备。在此时期,西方殖民势力争相东侵,西方的近代文明伴着坚船利炮、贸易和宗教,猛烈冲击着东亚古代文明的罗网,与中日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的碰撞。面对挑战,中日两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反应。
  首先,在吸收西洋文化的形态上,面对西方殖民入侵,中日两个东亚国家被迫做出选择。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属于“部分摄取型”,日本的“和魂洋才”与中国的“中体西用”,在坚持传统、学习西方上表面看似相同,但实质上却大相径庭。中国清政府的高级官僚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口号,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在此前提下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巩固中国传统文化和最根本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体”和“用”的界限清晰分明。日本提出的“和魂洋才”,其内容可以解释为“存旧图新”, “魂”和“才”之间的“主”和“次”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特别是“和魂洋才”由“和魂汉才”演变而来的,日本关于外来文化不像中国人有那样明显的排斥性。“和魂”强调的是精神上的“民族性”,而“中体”所体现的是封建制度,这也就限制了两国所能学习的内容。同样的形式大却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其次,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上中日两国也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方式。中国的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向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发起进攻,试图打破中国近代化这一沉重枷锁。但是这种彻底打倒的方式却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连根铲除。致使在铲除儒家礼教之后中国出现了信仰、伦理道德危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偏执态度必然对中国社会造成极大损害。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中,一些留洋学者虽然曾激烈地抨击过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但是一些公司家则提出了“《论语》加算盘”的口号,使得在发展资本主义实业中注入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大发展。加之日本自江户时代就已经认识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学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儒学的有效使用范围也在逐年缩小,到幕府末期,就已经被基本限定在日常道德范围之内,方使日本民族并没有出现大的危机。
  再次,日语毕业论文,在教学改革和派遣留学生方面,中日两国存在一定异同。在这一领域内,日本明治政府的教学改革和海外留学从政策制定到实行,都远比清政府主动,规模声势也远在中国之上。在明治时期,国内教学改革:颁行全国统一的新《学制》;重视实用技术教学;通过高等教学培养高层次人才。除了上述“根本对策”外,明治政府还大力鼓励日本青年赴海外留学,将留学制度化,保证留学运动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从明治维新后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这些留学生为日本的发展摄取了大量西方先进文化,为日本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年,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传统教学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大体上先后经历洋务学堂、维新学堂和近代学堂3个阶段。关于派遣留学生,洋务派从1872年起陆续派出几批幼童出洋留学,但清政府并未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导致首批赴美留学生因顽固派攻击其“沾染洋习”、“不堪大用”而被中途召回,宣告失败。直到甲午战争,尤其是1905年废科举之后,新的大规模的留学运动才又兴起。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日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在教学改革和留学生的派遣实践中可以发现,中国这一时期在现代人才方面已经远远落后日本,这或许才是中日两国之所以实现现代化不同结局的深层原因。
  四、思考和启示
  从文化视角对中日两国现代化发展之路进行比较探讨,不难发现,日本近代以来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对当下我国现代化发展能够带来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1、应大力发展教学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日本近代的现代化进程告诉我们一个客观的事实,重视教学是其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就将要求消除一切文盲,大力推行平民教学提上了立法的高度,日本对教学的重视和普及,为日本近代的现代化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基础。目前我国的高等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高校扩招培养了更多的高等人才,但也存在着教学收费偏高,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以及注重精英教学而忽略了平民基础教学的倾向。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国民教学的发展,才能关于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要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国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财富,科学理性地汲取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世界之五彩缤纷,文化的灿烂辉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需要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走在世界文化潮流前端,不断彰显其特殊魅力。
  3、深入探讨儒学与现代化的联系
  通过基于文化视角关于中日两国现代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其更为深层次的是如何将儒学与现代化协调统一,从而更好地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儒学作为一种传统思想文化,它既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又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儒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特定的时期可能显示出精华的功效,或显示出其糟粕的罪过。总之,只有学术界对儒学文化与现代化之间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真正影响。
  【参考文献】
  [1] 汤重南等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M].辽海出版社,1999.
  [2] [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探讨[M].北京学院出版社,1997.
  [3] 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作者简介】
  杨 阳,延安学院政法律院助教,探讨方向:中国政治.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