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农产品流通体系概念及其探讨框架入手,对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及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了系统略论,通过两者的比较略论,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优化路径,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略论框架 农产品流通体系 优化路径 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其略论框架 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介于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通道,是解决农业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涉及的农产品信息、农业产业组织、农产品加工、检测、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体,是促进农产品物流、商流、信息流与服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 一般来说,农产品流通体系由农产品流通载体、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三大部分构成,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见图1)。 流通载体主要是指构成流通体系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包括农户及农业组织、运输公司、各类销售组织;市场体系是指如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虚拟市场等。支撑体系是指为组织体系、流通体系保障流通体系顺利运行的一系列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信任机制等,这些机制支撑着流通体系的正常运转,是支撑流通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管理部门,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制定,为流通体系提供服务。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市场准入制度、预警制度,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应急处理制度等一些管理方法,这是农产品流通体系正常运转的外生性推动力,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资金支持、技术保障。 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略论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中国和日本有很大的相似度,但就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而言,日本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值得我们学习。日本是一个岛国,全国山地面积占76%,耕地面约占国土面积的14%,土地零星分散,人多地少,国内从事农业人口数量持续走低,农业自给率较低,农产品依赖大量进口,水稻是其最主要的农产品。日本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型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以农户为单位精耕细作,同样也面临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但其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尤其是发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价格平稳。日本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要流通载体要素是农协和中央市场,其占全部农产品流通总量的60%,其具体流通渠道如图2所示。 日本农协是一个民办官助的经济实体,其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键性组织,协调农民生产、进行初级产品加工和销售以及为农户产前提供科技支撑、产中指导、产后销售,此外还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保险服务等。农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层农协、县级联合会、全国联合会,其中基层农协又分为专业农协和综合农协,专业农协为特定农产品的专业组织;综合农协则内涵比较宽泛,以地域组建的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层次选举产生的县级和全国农协主要负责对基层农协进行业务指导,提供商品供求信息,协助其进入中央批发市场。中央批发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是日本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体系,其主要通过竞价拍卖等方式,分配给各个零售商,进入消费者市场。直卖所是日本新兴的销售模式,由农户对农产品进行基本加工,直接通过物流体系供给零售商,保障商品的新鲜。此外网络营销、邮购业务的兴起,又一次提供给农户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也大大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网络。日本农产品流通的顺畅运转,离不开其高效的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以及日本政府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具体职能见图3。 通过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的建立,确保农产品要素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顺利有序流通,市场组织衔接顺畅,流通方式不断创新,不断缩短产销之间的距离,确保供求平衡、价格平稳;以政府为主导,加快流通设施建设,通过强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食品安全追踪体系,预警体系;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连接生产和消费,调整供求联系;通过产业政策调整,确保在金融、保险等行业保障现代物流体系按照事先预想的方向发展。 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经过长期发展,规范化、法制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其高效率更是有目共睹。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年对水产品和果蔬流通领域价格形成的追踪调查,其成本费用分配比例见表1。 可以看出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对产品价格作用最大的是生产环节和终端销售环节,中间的流通环节所占费用非常少,这与日本土地资源稀缺,日本政府处于本国战略安全需要,大力扶持农户和零售业有关。生产者和零售者占据了生产成本的60%以上,也占据了销售利润的60%以上。消费者在这个高效的流通体系中福利受到了损失,日本是世界上农产品零售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略论 近1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肉、蛋、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消费量长期居于世界首位,但主要农产品价格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价格波动幅度也呈现逐步放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却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农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消费市场之间的矛盾,两者之间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时空异同,同时连接两者之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在某种程度上也作用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发展的今天,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是否高效将作用农民收入的增长,将作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将作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当前农产品流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作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表2是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变动情况,可以看出,最近10个月,我国消费价格稳步上涨,其中食品价格对物价上涨的贡献率是最大的,同比平均增幅达到3%,农产品在食品中占据了主要的部分。 我国农产品价格近十年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鲜果价格、鲜菜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肉类价格变化呈现非常明显的周期性,水产品价格和粮食价格逐年稳步上涨。我国农产品价格逐年上涨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外,农产品流通成本过大,损耗惊人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快速增长的重要推手。 如图4所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现代流通渠道与传统流通渠道并存,既有简单的零级渠道,也有复杂的多级渠道,物流成本在整个农产品成本中占据比例逐年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主要的载体要素包括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市场体系主要包括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要素主体依据在交易市场中所占据的地位进行利益分配,从地头到零售市场,中间环节众多,层层加价,导致终端成本上涨,价格传导机制滞后;要素主体互信机制明显缺乏,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不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批发和零售市场未能起到公益性的稳定增加供给,平衡需求,防止垄断,保护食品安全的职能,相反成为增加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重要一环。在支撑体系建设中,召回制度和准入制度形同虚设,只要交纳管理费,都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对农业保险、产业依托等支撑要素的影响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同时城市物流存在管理费用、装卸费用、停靠费用昂贵现象,根据估算,我国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是产地到销地物流成本的4倍,理顺农产品流通体系任重道远。 中日农产品流通体系对比略论及其路径优化 (一)中日农产品流通体系对比略论 通过中国和日本两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略论我们可以看到,两国有着相似的农业生产环境,但日本农产品流通体系较中国的损耗小,成本低,运行效率高,我们可以从流通载体、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 首先,从流通载体上看,如图4所示,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商、零售商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流通载体以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农业合作组织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截止2017年底,我国工商注册的98万家,覆盖了我国四分之一的农户家庭,如表4所示,但我国农业组织大部分是功能单一,组织化程度低,只起到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而日本农业流通载体和我国大体相似但组织程度和承载功能异同较大。 日本农协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组织,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进行企业化经营,绝大部分农户都是农协的会员,农协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80%的农产品通过农协销售,农协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户生产的手续费。日本批发、零售市场体系大多数具有公益职能,渠道主体功能明确,相互分工协作,相互之间通过网络连接,主体信息沟通畅通,这一点是我国流通体系当前急需要完善的方面。 其次,从支撑体系要素上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机制处在逐步完善阶段,政府、集体公司、国有公司多头参与,多头管理,导致流通主体过多关注自身利益,忽视市场要素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生产、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利益波动幅度,受市场管理者作用较大,市场的公益属性没有体现出来。日本市场主体主要是农协或其他农业团体,政府是市场主体,但主要起到了监督者的影响。日本农协和农户形成了委托代理联系,形成了利益联盟,农协的收入主要来自代理农户的手续费以及附加增值服务上,如为农户办理金融和保险收入,如果年底有盈余,一般按照农户的红利进行分配。日本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价格主要是通过拍卖交易和契约交易形成,期货市场和拍卖市场共同促进了价格的形成,其电子结算已经成为农产品市场最主要的结算方式,电子化信息传递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市场信息发布与反馈系统已经建立。我国当前市场价格形成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供给推动和需求倒逼两种模式,批发环节和零售环节价格转移能力较强,生产环节的议价能力较弱,价格机制有待理顺,交易方式仍以现金交易为主,供求传导机制受不同利益主体制约,效率较低,信任机制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再次,从服务体系要素来看,日本政府对农业采取大力扶持的态度,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农产品流通全部纳入法制化轨道,从生产标准到召回制度,都有详细的规定和标准化的操作规范;流通过程中的技术性要素,如信息技术、冷链物流技术以及追溯技术将农协和市场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分工明确,日语毕业论文,突出各自核心功能,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我国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利益主体的条块分割,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相应的标准化方法欠缺,信息技术、冷链物流技术以及追溯技术方兴未艾;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管理粗放,能力单一,农产品安全未能得到良好的监管和保障。总之,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硬件设施在不断完善,差距不断缩小,但支持要素和服务要素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瓶颈。 (二)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路径优化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优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充分重视农业产业组织、中心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设,打破地方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其载体影响、价格传导影响、信息沟通影响。如图5所示,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首先要从源头做起,用利益联结、产权联结、技术联结等方式,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生产阶段,以各类农业产业组织为核心,形成一个强大的农业生产集群。这个集群不仅仅是充当生产者的角色,更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方向,日语毕业论文,是进行消费沟通的发起者,建立强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扩大其辐射半径,是我国农产品路径优化的首要任务。其次,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要重视物流体系的建设,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如表5所示,农产品销售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过高、冷链物流率过低、代表性农产品流通损失率过高三个方面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优化流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销对接,实现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有效调控,这就要求强化物流中心和批发中心的建设,强化流通中介组织的物流功能、管理职能、营销职能、信息传递职能,很好的起到了联结生产和销售的纽带影响。最后在我国流通体系的末端,面对分散的消费者,我们应该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产业链管理平台,强化平台的信息沟通影响,利用平台将千千万万的零售公司和消费者紧密结合,将其需求传递给生产方,缩短产销时空距离,通过强大的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使得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高效运转。 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载体。对快速成长农业产业组织,通过企业化结构治理,建立其农业合作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使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改变现有的松散的利益关系机制,建立其真正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合作社按市场需求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对农户进行农技培训,建立严格的产品准入机制;通过专业化的组织,形成生产环节的规模优势,增强生产环节的议价能力;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资源,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组织规模化、企业化,建立大生产、大流通的现代农业生产流通体系(见图5)。 其次,优化流通渠道,完善流通渠道功能。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地域或产品特点,建立大宗农产品物流基地,整合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功能,通过制度建设,紧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物流基地为核心完成流通渠道整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在传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电子商务系统,构筑政府主导的农产品产业链管理平台,辅助农产品物流体系和交易平台的构建,连接生产、加工、配送和分销环节,逐步向上下游延伸,缩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再次,优化农产品支撑要素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高效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有助于产销信息良性互动,有序引导生产和消费农产品信息沟通,理顺价格传导机制,建立农产品拍卖机制和网上交易机制,同时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流通成本,保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调整供求、价格、竞争三大要素,促进供求-竞争-价格-供求的市场良性循环,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农业生产、流通效率;同时制度建设要紧跟行业发展,不断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形成机制和制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最后,优化产供销信息传递机制,构建区域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政府主导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信息双向沟通机制。通过平台建设,理顺利益分配机制、信任机制、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同时强化其他要素资源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支撑,促进要素在公司间合理流动,强化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开、统一、有序的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薛选登.日本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及对河南的启示[J].林业经济,2017(5) 2.王家旭.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与优化路径[N].哈尔滨商业学院,2017 3.刘文涛.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2017(9) 4.李凤荣.日本农产品“地产地消”流通模式略论[J].商场现代化,2017(1) 5.腾玉英.中日两国农产品物理体系比较[N].对外经济贸易学院,20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