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作者对日本筑波学院探讨生教育的参与及体会,与国内的医学探讨生教育进行对比,希望对国内的探讨生教育有借鉴意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探讨生教育;教育模式;日本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9-133-02 笔者于2017年在日本筑波学院以客座探讨员身份工作学习了半年。在日本的交流与探讨过程中,有幸参与了日本探讨生培养的系统工作。通过与国内探讨生教育模式的比较,进行略论归纳,希望对国内的探讨生教育有借鉴意义。 筑波学院是日本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已经有130多年历史,前身是东京高等师范学院,1973年扩建而成筑波学院。筑波学院不采用日本传统学院的学部、学科制,而是建立学群、学类和专攻领域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新的探讨组织形式――学系,旨在培养视野广阔的学生和开展跨学科的学术探讨。通过对筑波学院探讨生教育工作的参与及探讨,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日本筑波学院探讨生教育 1.1 入学教育 不同于国内,日本学院的新学年从四月开始。不同的探讨室采用不同的形式辞旧迎新,最常见的形式是赏花会,因为4月正是樱花烂漫的季节。笔者所在的探讨室就是在赏花会上完成了新生的自我介绍和人员间的相互熟悉与沟通。赏花会后,还有一次很正规的入学教育。入学教育通常以探讨室为单位,会对整个学期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与部署,包括探讨生分组情况、每个实验室及贵重仪器的负责人、学年内的学术活动安排以及对各年级探讨生的具体要求。通过这次活动,明确了责任与分工,有利于学生在学期初就对自己整个学年的活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规划,避免了很多新生刚入学时无所适从的局面。 1.2 学术活动 在日本的探讨机构,定期的学术活动非常正规,很多探讨室长期坚持,效果良好[1,2]。在不断的积累中,日语毕业论文,大家的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笔者所在的探讨室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学术交流。因为人员较多,整个探讨室根据探讨方向又将人员分为三组。每组人员分别就各自探讨方向和兴趣,每周进行一次文献学习。一般是探讨生挑选一篇与自己探讨领域相关的文献,个人进行精读后总结归纳,做成一个类似大摘要的文件分发给参加研究的人员,然后用ppt文件进行汇报。每人的汇报时间为15分钟左右,每次有两人进行汇报。汇报完是讨论和提问时间,所有参会人员可以自由发问。每周这样坚持下来,一学年的时间每个课题组可以完成约80篇文献的共同学习,收获颇丰。 除了以上形式以外,探讨生每学期还要对自己的课题进展进行汇报,这种汇报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探讨室内部进行,这种汇报每个月进行1次,三个探讨方向的人员集中在一起,大家对探讨生的课题从各个角度进行略论与讨论。往往不同探讨方向人员给的建议很有启发性,通过交流与讨论,大家可以打开思路,许多设计与技术上的问题迎刃而解。第二层次的汇报每学期进行1次,这是更大规模的检阅,这种汇报是和探讨方向相近的探讨室联合举行的,用一整天的时间听取所有同学的课题思路或汇报,虽然每个人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是通过大家的精心准备和有序组织以及导师们中肯的评论与建议,探讨生可以更清楚地认清课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探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一些跨学科的探讨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交流与合作 筑波学院注重探讨生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笔者所在的探讨组要求所有探讨生参加日本每年一届的全国专业性学术会议,而且所有二年级以上的同学必须投稿并在大会上发言宣讲,这样通过文章的撰写和不断修改以及发言的准备,使探讨生得到极大的锻炼,也为顺利毕业打好基础。 除了参加国内的会议以外,工作出色的探讨生也可以向国际会议投稿,如被录用在大会发言,可以申请资助参加国际会议。这一方面刺激了学生做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探讨生的外语水平,同时提高了探讨成果的国际关注度,可谓一举多得。此外,课题组与国内外多所学院和探讨机构有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系,尽可能做到产学研的结合。探讨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到这些机构学习交流,增长了阅历,提高了认识,也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做好了热身。 1.4 学位工作 筑波学院关于不同阶段探讨生的毕业要求不同,关于硕士探讨生更关注基本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只要能够按照培养要求完成硕士论文和论文答辩就可以顺利毕业,一般不要求发表论文。而关于博士的培养要求就要高很多,发表SCI论文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博士课题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要经过导师和专家组的论证,而课题探讨必须取得阶段性成果才可以毕业,否则,发表论文再多也于事无补。 2对国内医学探讨生教育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医学探讨生教育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探讨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方面为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多出快出科研成果创造了条件,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结合国外的探讨生教育模式,浅析如下。 2.1 探讨生教育应该个性化 培养具有独立承担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和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医学硕士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3,4]。虽然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探讨生培养计划,但基本上这种计划都是比较粗犷的,也不可能做到适用于所有的同学。因此,在探讨生入学时,导师和同学间应该多关系、多沟通,根据每位同学不同的兴趣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如有的同学热爱实验室工作、有的更喜欢案头探讨、有的有很强的沟通和领导才能、有的却相对内向不擅言辞,这就需要导师组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扬长补短,在充分利用优势的同时弥补相对薄弱的环节,通过探讨生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2.2 让探讨生学以致用 现在的探讨生教育很大的问题在于探讨生就业后发现自己从事的探讨和实际工作脱节,从而产生读研无用的看法。其实,探讨生阶段的教育,尤其是硕士阶段,基本能力的培养仍然十分重要,关于文献的查阅、科研的选题、课题的实施、论文的撰写等环节一定要把好质量关,日语毕业论文,而不只是单纯追求是否有论文发表。此外,针对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条件的学科也要尽可能给学生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如在论文撰写期间可以到工作单位见习或实习,增加同学对将来工作的感性认识。此外,在即将毕业的探讨生中开展就业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使学生在专业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2.3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讨有创新性是对博士探讨生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博士探讨生的探讨是否有创新性却往往引起争议,原因在于关于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来源把握不好。笔者认为,给学生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氛围是产生创新的必要条件。当下,许多探讨生在埋头做着导师指定的的课题时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从事这项探讨,它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出现预定的结果,是否我的探讨就一文不值了? 在日期间,我参加了诺贝尔奖得主白川英树的讲座,受益匪浅。因为正是一次偶然的试验失误,使他产生了塑料薄膜是否可以导电的想法,通过不懈探讨,终于研制出可以导电的高分子材料。其实,科学是没有一定之规的,一定要让探讨生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作为一个实验员或技术员而工作,从而失去了提问、思考的能力和勇气。 探讨生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与研讨。现在大家对探讨生教育问题日益重视,很多单位和探讨机构都做了大胆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7]。相信随着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的探讨生教育会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大志.美日药化专业探讨生教育基本做法的启示[J].药学实践杂志, 2017,3(26):222-225. [2]郭英.日本病理学探讨生的教育模式及启迪[J].山西医科学院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7,6(9):729-730. [3]郑少玲,倪晓洁,陈琰. 对医学硕士探讨生培养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7,4(23):135-136. [4]程治平,陈豪,杨画,等. 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7,7(20):123-124. [5]郝勇,石继海.临床医学探讨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医学, 2017,12(15):156. [6]贺祥,孙亚林,陆小新.论探讨生培养的创新机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7,6(14):465-466. [7]张军,李闻捷,沈茜.创新型探讨生人才培养的体会[J]. 山西医科学院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7,6(9) :733-734. (收稿日期:2017-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