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中国的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日本高等教育在二战后迅速发展,并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大众化阶段,升学率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等。这些矛盾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得到解决,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从不均衡到均衡状态的转变。日本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启示
  
  探讨历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和脉络,更重要的是对当今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日语论文,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普及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和日本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日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政策值得我们关注。
  一、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二战后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
  二战后,根据振兴经济的需要,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政策方法。1951年日本国民议会通过《工业教育振兴法》,大力促进工业教育的发展;1953年《科学教育振兴法》的颁布体现了日本政府依据工业界的需要来发展学院教育的特点;1956年《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技术教育》的报告是日本为建设工业国家而采取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行动;《新的长远经济规划》是日本政府在1957年制定的经济五年规划,这个计划的拟定客观上大大提高了理工科学生的规模;1960年的《国家收入倍增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能力与鼓励科学技术教育"以适应"今后经济与社会福利的推进"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日本教育政策的制定表现为单向性经济目标,往往根据经济界提出的意见来发展教育。这种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在于更深入地作用教育的性质。这种教育政策的制定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
  1.学院教育质量下降
  日本的私立学校拥有和国立、公立学校同等的法学地位,并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经济的发展促使私立教育规模的扩大,截止到 60年代末私立高校的学生数约占日本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四分之三。私立学院的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往往在利益驱使下招收更多的学生,并不惜降低入学标准来提高升学率。在招收人数增多的同时,学校对教学方面的投资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宿舍楼和图书馆等学习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颇为常见。教师所教学生是公立学院的4到6倍,迫于条件所限经常采用上大课的形式教学,这种方式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严重作用了教学质量。
  2.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
  理论上,通过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规模,能够达到推动整个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公平化的目的。然而,实现和扩大日本高等教育的学生都来自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孩子升学率提高的并不显著。根据当时的调研情况,在日本的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大扩招时期,升学率增长最快的是第五收入阶层,也就是最高收入群体。他们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已经实现了普及化,中等阶层的子女是在大众化阶段,而低收入人群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升学率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再加上私立学校的高收费加剧了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据统计,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八一年的十五年中,私立学院的学费上涨了四点二倍。昂贵的学费,经济收入的巨大差距,在日本高等教育上形成了教育上的阶层差别。
  3.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式的恶化
  随着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学院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大批毕业生陷入了"结构性失业"。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学历的贬值,一些用人单位只愿意招收少数名牌学院的毕业生,其他学校的学生要想进入大型公司是难上加难,因此只能转行从事服务行业或者是半劳动化等工作。整个社会慢慢陷入"学历病",就业层次的降低使大家对高等教育期待收益随之降低。另外,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进入了低速发展时期,大量公司倒闭或破产,并纷纷通过裁员来降低公司成本从而闯过经营上的难关,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锐减。至此,学院生的就业矛盾问题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的启示
  (一)数量扩大的同时保证质量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政府为了改变国家关于高等教育重数量扩张而轻质量提高的状况,对私立学校的规模和质量进行了一定限制。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招生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教育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国在1999年升学率提高之后,师资力量的短缺及教师质量的下降也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对此我国对高等教育已转向适当抑制的政策,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完善教育评估机制。只有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保持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才能沿着良性轨道发展。
  (二)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收入水平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公正分配和享受经济成长的机会成为及其重要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在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公正性不仅联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联系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的持久发展。日本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小,而中国是人口大国,地域异同、家庭收入异同有所扩大,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尤为突出。对此,我国政府应一方面保证入学考试制度的"透明性"和录取的公正性,另一方面提高奖学金覆盖率以及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切实减轻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负担。
  (三)切实解决学院生就业问题
  学院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就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而且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布相契合。诚然,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但是在社会资源和资金积累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矛盾。也就是说,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有限,日语毕业论文,政府可用于高等教育的资金没有大幅度提高,且市场并不能迅速增加就业需求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学院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高校专业的设置尤为重要,对此,我国政府可"在法学的框架内合理地界定政府、学院和市场三者的联系,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设置和调控学院本科专业的制度体系,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进行学院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四)高等教育要与经济协调发展
  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单向性经济目标为准则来发展教育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违背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1997年亚太金融危机为背景,我国在1999年作出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举措以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影响和拉动内需的影响有所显现,但是教育目标的制定不应是功利性的。经济的发展使居民的家庭收入得以提高,而且国家可用于高等教育的资助增加,从而逐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越发密切而不断丧失自身的独特性。高等教育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和程度结构,其整体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传播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功能,而且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具有自身的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在对经济保持适度超前性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规律性,来取得长期持久的发展。
  日本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日本在6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中国已经经历或者当前正在经历的。但是两国的国情、政治体制等不尽相同,中国在吸取日本经验教训的同时应发展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教育之路。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应保证教育的内部结构,如教育质量、教育评估体系、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关于教育的外部环境,包括与政治、经济发展的联系也要协调稳步发展,只有这样,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刻意义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