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日本侵略东北以后对东北的教育实施物质上的破坏和洗劫,精神上的虐杀和摧残,并以此为前提建立为其掠夺、灭亡中国服务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奴化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潜移默化地崇尚日本精神、泯灭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反抗精神,成为甘愿听从日本殖民统治和压迫之“忠良国民”、死心塌地为日本侵华效力卖命之汉奸走狗和为其掠夺中国资源效力的劳动力。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14年中,通过强制手段把教育纳入了奴化教育的轨道,摧残了东北文化教育的正常发展。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伪满时期 奴化教育 新学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利用汉奸走狗扶植起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除了利用血腥屠杀、残酷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外,还利用教育手段,对东北人民实行奴化教育,灌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东亚新秩序”等奴化思想,企图彻底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妄图把东北人民变成任其宰割的奴才。 一、奴化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日本侵略者认为光靠武力是不能征服东北人民的,“今日中国丧失土地大半,死伤国民百万,可抗日思想反日益巩固”[1]P135,只有通过实施奴化教育才能泯灭东北人民的爱国意志。他们认为,“学校为教育之中心,其盛衰联系国家之隆替自不待论,而教育之本质,在人格之陶冶,人格之陶冶则不得不待诸国民意识之确立”。[2]P116这种国民意识就是日本侵略者所大肆宣扬的“建国精神”和“民族协和”,他们认为只有养成这种国民意识,才能把东北人民养成忠良顺从之民。 1.推行日语教育。1937年日本侵略者实行“新学制”,特意颁布了《对于在学校教育上彻底普及日本语之件》,从此,日语在东北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而且课时量大大增加,其份量在“国语科”各科中也居于首位,成了所谓“国语”。 日本侵略者除了在学校里进行日语奴化教育外,还开设了各种普及日本语的奴化教育机构,以完成其推行日本语的目的。如“日语讲习所”。到1937年,“所设日语讲习所总数约有一百一十处,学习人员九千余名”。[3]P382“语学讲习所”主要是对日本和伪满的官员进行培训,“系为日满官吏办公敏捷,幸事务之能率,化除彼此隔阂而设讲习所科目。”[3]P383“语学讲习所”共开设日本语和满洲语两门课。“本所开办始于1932年8月1日,截止1935年12月底止,已办至第七回,前后毕、修业者,计满洲语科六百三十七名,日本语科九百五十五名,两科共计一千五百九十二名之多。”[3]P383就连日本侵略者也是非常满意培训的数量。 1936年,日本侵略者设置“语学检定制度”,主要对日本语、满洲语、蒙古语施行试验,其目的是使“各民族浑然一体,使求肇国思想之民族协和,道义世界之实现,即所谓向创建王道国家之圣业上携手迈进,须先于各民族间得以圆滑疏通意思至为紧要”。[3]P330语学检定试验从1936年到1940年共进行了5次,共有日本语合格者10154人,满语合格者3335人,蒙古语合格者43人,俄语合格者145人。[3]P331可见,语学检定试验主要倾向于日本语。 日本侵略者用尽了各种手段强迫中国人学习日本语,用各种措施培养中国人学习日本语的兴趣,目的就是要中国人忘掉自己的语言。 2.推行“勤劳奉仕”教育。日本侵略者根据扩大战争的需要,为解决劳动力的不足,1942年以后推行“勤劳奉仕”教育。“奉仕”是日本语,是服务、效力的意思。 1942年10月26日,日本侵略者公布了《国民勤劳奉公局官制》,之后又公布《国民勤劳奉公法》《勤劳奉公编成令》等法令,以法学的形式规定公民必须参加“政府”组织的劳动。随后,这种奴役性质的劳动就在伪满全境展开了。 1942年12月23日,日本侵略者又公布了《学生勤劳奉公令》,把“劳动奉仕”推广到了学校,规定不参加劳动的学生不准毕业。这种强制性的劳动由各级行政机关直接领导,学校还设有专门的指导委员会,对学生层层管制,以确保“勤劳俸仕”教育的实施。从此,劳动成了学校压倒一切的“学科”。这种制度使劳动占居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极大的摧残了学生的心灵。 “勤劳奉仕”的内容就是到农场、林场劳动,或者修公路。1943年以后,学生勤劳奉仕劳动更加突出其军事性质,大多数学生到军需工厂从事辅助性质的劳动。“勤劳奉仕”教育是日本侵略者扩大战争政策变化的产物,完全是为日本侵略者的扩大侵略战争服务的。 3.实施“新学制”。1937年5月,伪满洲国公布了日本侵略者历时5年而炮制的“新学制”。至此,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奴化教育体系完全形成。 在《学制要纲》规定的教育方针中,日本侵略者明确提出了“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联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德性,并置重点于国民生活安定上所必需之实学,授与知识技能,更图保护,增进身体健康,养成忠良之国民,为教育之方针”[3]P451。伪满颁布的《学制要纲》的“教育方针”自始至终无不强调“精神”二字。这个“精神”是以“建国精神”“回銮训民诏书”“国本奠定诏书”为基础的。强调这些“精神”压倒一切,是教育的重要指针。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就是要使中国青少年完全接受“建国精神”“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等思想。“新学制”的教育方针除了着重强调向中国青少年灌输“精神”之外,还要向中国青少年传授知识技能,掌握国民生活安定上必需之实学。但是,这种知识技能都是极其浅显的,他们并不想让中国人掌握更多的知识。教育方针体现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中国青少年要加强身体锻炼,以便充实到其奴化劳动当中,以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日本侵略者要培养的“忠良之国民”,就是要使中国青少年成为日本人的驯服工具,使中国人永远成为为其侵略服务的奴才。这才是“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奴化教育的实质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推行的奴化教育,实际上是一场泯灭中国人民族意识与反抗精神的摧残教育,是其侵略中国政策在教育上的体现,目的是在中国东北实行长期的法西斯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日本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为侵略整个中国的基地。 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的14年中,一方面对东北人民的反抗进行镇压,一方面对中国东北人民展开攻心战――实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认为只有实施奴化教育才能把中国人变成它的奴才。 在奴化教育方面,日本侵略者一是宣扬“日满不可分”的谬论与“建国精神”;二是积极建立奴化教育体制,同时推行日本语教育;三是对东北原有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进行肆意破坏,可以说是三箭齐发。从各种奴化教育机构的纷纷设立,到“新学制”的实施,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已成体系,而且组织极为严密。从伪满建国开始就积极筹划“新学制”,日本侵略者用5年时间把我国东北的教育完全纳入了为日本侵略服务的轨道。 总而言之,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的奴化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奴化教育,它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是随着对中国政治的侵略、经济上的掠夺、军事上的侵略战争的变化而变化,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步骤,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 三、奴化教育的危害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发达、不进步,这个国家就要衰败;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文化,这个国家一定要灭亡,民族也将不存在。日本在中国东北的14年殖民统治中,奴化教育贯穿始终,对东北的青少年进行严厉的精神摧残,降低东北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严重破坏了东北的教育,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首先,阻碍了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东北教育在九一八事变前就落后于关内。九一八事变后关闭了多所学校。伪满虽然调整、恢复了东北各学校,但学校数、各学校入学人数远不如事变前。伪满建国以后,日本为了抓住溥仪登极“重振朝纲”的心理,在学校用“四书孝经”做为讲授内容以制造复古氛围,同时用封建意识形态来麻痹、愚弄中国人民,装饰其奴化教育思想。 奴化教育体系形成后,东北原有的学校教育体系被践踏,学生修业年限缩短,教育质量极其低下,东北青少年接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恰恰相反,日本侵略者极力向东北青少年灌输奴化教育思想,教师也只能按照日本的意图授课。东北的教育非常压抑,令人窒息。东北教育事业不但停滞,而且倒退了。 其次,摧残了东北青少年的思想。东北沦陷的14年中,青少年学生每天都要背诵“建国精神”“回銮训民诏书”等内容。每日也必须向伪皇宫方向、日本天皇方向遥拜多次。授课的内容主要是“修身”“国民道德”“日语”“实业”,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学校里没有一点自由的空气。东北青少年陷入了迷茫、无知、无求、混沌的绝境。“勤劳奉仕”教育更是对青少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日本侵略者为了解决侵略战争中劳动力的缺乏以及配合掠夺东北资源的需要,不断延长各学校“勤劳奉仕”的时间,最长达半年以上。大量的东北青少年充当劳工,在农场干农活,或修铁路。东北青少年身体上承受着劳动的重荷,精神也遭到严重的摧残。 总之,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的奴化教育给东北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东北教育遭到空前破坏,青少年的心灵受到极大摧残。我们探讨这一段历史,目的是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唤起国人振奋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日]儿玉誉士夫《思想的准备》政治月第2卷,第一期. [2]伪满洲事情案内所编纂:《满洲帝国概览》. [3]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张荣辉 ,日语论文,日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