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及内涵,隐藏在这些风格与内涵中的正是这些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独有的价值观体系。生活在不同价值观体系中的人们关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时常千差万别,这种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层出不穷。而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又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简单直观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甚至揣测对方。 中日两国的文化甚有渊源,在表象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两国的文化性格已经产生了许多显著的异同,其原因及表现均是方方面面的。本论文仅从生死观的角度浅析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并归纳... 引言: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及内涵,隐藏在这些风格与内涵中的正是这些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独有的价值观体系。生活在不同价值观体系中的人们关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时常千差万别,这种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层出不穷。而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又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简单直观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甚至揣测对方。 中日两国的文化甚有渊源,在表象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两国的文化性格已经产生了许多显著的异同,其原因及表现均是方方面面的。本论文仅从生死观的角度浅析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并归纳了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从两国人的生死价值观来看,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不惧怕死亡。日本人所认同和遵循的是为了名誉、羞耻而死,与之相比中国人则认同为了业绩、国家、正义、自由等而献身。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从前向封建领主和大名尽的忠全部转移到天皇身上,由此“忠”开始绝对化。而中国的根本伦理规范是“孝”,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作用,中国人普遍认为轻率的死是不孝。同时又不否定“忠”的重要性,只不过中国的“忠”含有上下两方面的义务,是双向的“忠”。直到宋代,“忠”才成为国家主义的内容,开始提倡为国家牺牲。 从宗教观角度看,神道代表了日本人生死观的全貌,日语论文,并将其浓缩;佛教的“无常”思想恰如其分的迎合了日本人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中国人在传统儒教和佛教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温和的、谨慎的、大义凌然的生死观,既包含了果敢与勇气,也兼备了对死亡的知性看待。 比较略论得知,日语毕业论文,日本人的生死价值观是:惜名知耻;中国人的生死价值取向则是:死得其所。日本人视“忠”为最高伦理规范,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则是“孝”。日本人在生死观问题上主要受神道及佛教无常思想作用,而深植于中国人心中的是儒家的以孝为本、舍生取义及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以上正是导致中日两国不同生死观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