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请求的拒绝行为的中日对比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拒绝是一种违背对方意愿的行为,具有破坏人际联系的危险性。而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根据场合拒绝对方的请求是不可避免的。根据Brown&Levinson提出的礼貌策略理论,拒绝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请求者正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如果无法在拒绝过程中使用合适的拒绝策略,很可能会招致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让被拒绝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拒绝者为了不伤害被拒绝者的感情,日语论文,让对方感觉不快,势必会使用一些策略减缓对受话者面子的威胁,从言语的形式上尽量增大与受话者的一致性,以不损坏双方联系为前提实现交际的目的。在崇尚“以礼相待”的中国社会和“以...

引言:

拒绝是一种违背对方意愿的行为,具有破坏人际联系的危险性。而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根据场合拒绝对方的请求是不可避免的。根据Brown&Levinson提出的礼貌策略理论,拒绝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请求者正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如果无法在拒绝过程中使用合适的拒绝策略,很可能会招致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让被拒绝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拒绝者为了不伤害被拒绝者的感情,让对方感觉不快,势必会使用一些策略减缓对受话者面子的威胁,从言语的形式上尽量增大与受话者的一致性,日语毕业论文,以不损坏双方联系为前提实现交际的目的。在崇尚“以礼相待”的中国社会和“以和为贵”的日本社会中,拒绝的表达方式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人际交往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背景不同,受其支配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方式也必定存在着很大异同。每个国家的语言中都会有多种表达拒绝的方式。语言构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这些表达方式也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加大成功交际的可能性,减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以及摩擦,对拒绝行为进行全面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国内外在这个课题的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笔者在对先行探讨的考察中发现,大多数探讨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停留在句法律和语义学的层面上,深入系统性的探讨不多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实证性探讨虽然也不少,但是多集中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比较上,有关中日两种语言对比探讨以及职场社会人的对比探讨尚不多见。
  鉴于此,本文聚焦于“拒绝”行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以礼貌策略准则作为探讨措施,对中日拒绝请求表达行为进行对比探讨,以构成拒绝请求表达的典型的组成部分,即“语义公式”为中心而进行略论考察,着力找出中日两国语用策略异同。希望一方面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和日企职员了解日语与中文在“拒绝”行为的实现方式上的异同及社交语用方面的异同,为他们在实施“拒绝”行为时,尽可能低减少一些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为日语教学提供例证和一定的语料支持。
  本论文由以下内容构成:
  及本文的调查探讨措施。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共设计了8个场景,表述分为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以中国和日本各98、90名在校学院生及职场社会人的拒绝场面的回答作为资料进行略论。
  第二章主要是对拒绝行为的概念及四种分类措施进行综述。
  第三章主要应用了“语义公式”略论措施,从“语义公式”的出现频率、顺序、使用个数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略论和考察。笔者首先把调查表中的结果数据化,然后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对“语义公式”进行统计,得出确凿的数据,进而归纳出中日两国在对请求的拒绝行为上整体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略论中,笔者发现,从整体来看中日两国在各个场面中“理由”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具体来看中国人的“理由”使用频率比日本人要高。中国人在“理由”策略选择上,“率直型”占绝大多数,而“谎言型”比率非常低,与学院生相比,中国社会人的“率直型”比率更高。而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率直型”的使用较少,所列举的理由多为含糊、暧昧的理由;而中国人列举的理由相对具体。两国在“拒绝”行为中,“道歉”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但日本人的“道歉”的使用率要高于中国人。而为了向他人表达敬意的“称呼”语义公式,是中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在日语中较为少见。
  “先行型”主要考察言语行为发话开始时采用何种语义公式的方式。对于“先行型”,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有先说“理由”的表达倾向,而日本人“道歉先行型”较为常见。对于语义公式的使用个数,两国人在对“内”、“他”发话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客气表达,所以“语义公式”使用个数较少。而关于“外”,尤其是上位者,需要使用客气表达,以显示对他人的尊重。
  第四章主要从人际联系角度,即拒绝者与请求者的上下、亲疏、内外他联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略论。日本人在“拒绝”行为表达过程中,首先考虑“上下联系”,而中国人则优先考虑“亲疏”联系。中国人和日本人最需要客气是“外”的上位者,其次是“外”的下位者,再次为“他”,最不需要客气的是“内”的下位者。
  第五章根据八个问卷场景,依次略论中日“拒绝”行为因场合和内容不同而出现的差异点。
  第六章简单阐述了探讨“拒绝”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本章主要从对日语学习者和对日企职员两个方面阐述上述调查结果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既有语言也有文化方面因素,不能忽视这两个因素的任何一个。
  第七章即终章,简述了中日两国在“拒绝”行为表达上的特征以及原因,概括了本文的结论和观点,提出本探讨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点,并将其作为今后课题的探讨内容。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