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文学史上,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经常在各自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合流,且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特别是社会变革即将发生之际,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交流极其频繁,相互作用的迹象屡见不鲜。因此,中日文学的比较吸引了近代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们的注目。其中,关于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之间,普遍认为并没有相互作用借鉴的痕迹,但是同名的两部著作选择了相同的主题、思想、意义以及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其经常成为探讨的课题。
巴金的《家》描写了自1920年至1921年,处于中国历史转折期的风起云涌的时代。揭示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心理状态、封建家族的本质... 引言:
在中日文学史上,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经常在各自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合流,且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特别是社会变革即将发生之际,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交流极其频繁,相互作用的迹象屡见不鲜。因此,中日文学的比较吸引了近代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们的注目。其中,关于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之间,普遍认为并没有相互作用借鉴的痕迹,但是同名的两部著作选择了相同的主题、思想、意义以及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其经常成为探讨的课题。
巴金的《家》描写了自1920年至1921年,处于中国历史转折期的风起云涌的时代。揭示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心理状态、封建家族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在中国文学史上,至今为止,反映五四时期社会生活的著作中,《家》应是最成功的吧。别一方面,藤村的《家》是描写两个古老的旧家族的崩溃、以及家庭成员们是如何的被命运所玩弄的著作。这部著作堪称日本自然主义的杰作。
本论文应用文本读解和比较文学中的平行探讨的措施,结合小说的整体内容以及典型人物的台词、心境和典型场景的描写,以这两部名作为对象试着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创作背景以及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等资料的收集和略论,试着研讨了两部著作的相同之处,不同结局以及形成的因为。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都是名作家的代表作,日语论文题目,拥有同样的书名,都以作家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原型,以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没落以及被其束缚的生活着的人们的命运归属为主轴引言:情节,且在各自的国家都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但是,虽然有着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却还是发展成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要说这两个《家》为何有着这许多的相似之处的话,首先,我认为这是因为无论在哪一个民族,“家”都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次,虽然巴金与藤村的文学观存在着明显的异同,但是关注生活,积极追求真实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另外,两个《家》的社会背景都处于向近代转化,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所以,像巴金与藤村这样的名作家都以这个时期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没落以及被其束缚而活着的人们的命运为焦点而进行著作创作也是情理之中吧。而且,两位作家又都出身于封建大家族,受自身成长经验的作用,以至于创作出带有自传风格的同名小说,而可以说是偶然吧。
可是,不管有多少相似之处,两部著作依然朝向各自的结局。在巴金的《家》的尾声,以高老太爷为中心的封建制度的拥护者们迎来了人生的终结,而以觉慧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终于脱离家庭,走向了光明的未来。而藤村的《家》却以“屋外仍是一片漆黑”结束全书,始终没能找出光明之路。从至今收集的资料进行略论来看,形成这样相反的结局,笔者认为与两国的社会背景、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手法和文学理念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首先,巴金的《家》的创作背景是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不久,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新思潮的作用下,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反抗。与此相对,藤村写作《家》时,正值日本社会采取绝对主义政策,无视、镇压国民谋求民主主义的心声。其次,巴金应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把“家”的“内”与“外”关系起来,展示了在“内”与“外”的相互影响下,知识分子觉醒并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藤村贯彻日本自然主义的手法,剔除一切外面发生的事,著作中关于当时社会的变化一概不触及,只写“家”内部发生的事情。所以,家庭成员的未来也只局限于“内”,看不到“外”面的路。最后,在文学理念上,巴金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的思想很强,主张从古老的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与此相对,藤村只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对立中寻求独立的生存方式。
总之,日语毕业论文,通过对巴金的《家》与藤村的《家》的比较,以及资料的收集,略论与总结,加深了我对两部著作的价值与魅力的认识。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