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差异[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灵魂不死”的信仰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早期发展阶段,然而不同民族基于这种信仰,对“死亡、灵魂”问题的思考肯定存在差别。中日原始灵魂信仰分别是促成“鬼”与“幽灵”产生的重要因素。文学世界中,“鬼”与“幽灵”的形象更是多姿多彩。在中日古典文学史上,有一系列以“鬼”和“幽灵”为题材的著作,其中“鬼”与“幽灵”被借来表现和反思现实生活,从而在两国文化领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鬼文化”和“幽灵文化”。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女鬼”形象既具有古代理想女性的品质特征,又因为“鬼”的身份而个性鲜明。复仇“女鬼”形象既是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遭受压迫的客观...

引言:

“灵魂不死”的信仰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早期发展阶段,然而不同民族基于这种信仰,对“死亡、灵魂”问题的思考肯定存在差别。中日原始灵魂信仰分别是促成“鬼”与“幽灵”产生的重要因素。文学世界中,“鬼”与“幽灵”的形象更是多姿多彩。在中日古典文学史上,有一系列以“鬼”和“幽灵”为题材的著作,其中“鬼”与“幽灵”被借来表现和反思现实生活,从而在两国文化领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鬼文化”和“幽灵文化”。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女鬼”形象既具有古代理想女性的品质特征,又因为“鬼”的身份而个性鲜明。复仇“女鬼”形象既是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遭受压迫的客观反映,也展现出了女性独立的立世精神,并且随着其形象在古典小说中“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逐渐被赋予了伦理教化的意味。日本最早的“幽灵”形象脱胎于中国古典志怪小说中的“鬼”形象,出现在平安时代初期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中,其后的《今昔物语》中始见真正反映日本原始死亡观念的“幽灵”形象。复仇“女幽灵”形象虽然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日语论文题目,但集中出现却在江户时代,“累”、“阿菊”、“阿岩”、“矶良”的故事被民间传说、歌舞伎、小说等文艺形式反复演绎,她们最终被塑造成了具体而丰满的形象,成为“日本古代社会幽灵的代表”。然而,日本的复仇“女幽灵”形象,从“存在模式”到“形象内涵”,都不能和中国的复仇“女鬼”形象同日而语。 探析中日古典文学中复仇“女鬼”和“女幽灵”形象的差异是本文重点,然而“女幽灵”形象在发展中受到了中国文学的作用,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亦不可忽视。笔者首先略论了异同的源头--中国的“鬼”与日本“幽灵”的区别与关系,进而对两者“发展与集中”、“内涵演变与内涵延续”的不同发展趋势特征,以及复仇方式的演变与内涵、选择倾向、评价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具体阐述。 笔者认为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本身,就属于中日文化中诸多外表相似、本质相异的因子之一。两者虽然同为生前遭受欺凌,死后化为鬼进行复仇,然而作为一种文学形象,在其各自发展趋势、复仇方式中无不流露出不同的文化内涵。究其本源,在于民俗宗教观念、复仇民族心理、中日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异同作用,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揭示这两种形象的差异,探求出基于中日文学、文化共性基础上的特殊性认识,加深关于中日文学、文化联系的理解。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