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目的:
本文试图先行探讨的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资料,拟应用实证略论的措施,在传统的关于日本流通业的略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事例描述日本传统的营销体系以及现代营销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略论日本社会传统营销体系与现代营销方式的融合--日本所特有的营销体系。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新的营销体系的形成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论文构成:
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
在绪论部分中,阐述了本文的探讨背景及意义,日本流通体系发展相关的先行探讨,以及通过本文的略论,欲论证... 引言:
探讨目的:
本文试图先行探讨的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资料,拟应用实证略论的措施,在传统的关于日本流通业的略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事例描述日本传统的营销体系以及现代营销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略论日本社会传统营销体系与现代营销方式的融合--日本所特有的营销体系。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新的营销体系的形成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论文构成:
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
在绪论部分中,阐述了本文的探讨背景及意义,日本流通体系发展相关的先行探讨,以及通过本文的略论,欲论证的观点。
本文的正文部分分为三部分,分别对日本传统流通体系的特征,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营销方式,以及传统营销体系与现代营销方式的融合等内容进行了论证。
(一)日本传统营销体系的特征。
1.日本的传统营销体系,是以批发商的主导影响为特征的。历史上,日本的批发商起源于“問丸”。在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了从事管理年贡和物资的商人--“問丸”。他们的主营业务是从事庄园贡米的运输、仓库保管等,但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他们又开始从事贡米的委托销售业务,后来又经营货物中介、代理、车店和旅馆业务。再后来,作为专门的货物中间商,“問丸”的名称就变更为“問屋”--批发商了。
日本的批发商处于生产与零售的中间位置,发挥着调节生产与零售的影响,对价格形成具有支配力,是流通系统得中枢。批发商能为生产厂家提供市场信息,厂家可以根据这种信息直接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批发商还能够为生产公司提供资金融通,即在厂家资金周转发生困难、生产难以维持时,为生产厂商提供资金,扶助生产;在生产厂商产品销售困难时,为厂家承担风险。这些批发商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经营的商品上,都非常专业化。
当时,日本的批发商有以下特点:①日本10人以下规模的批发商店铺数占总店铺数的70[%]以上,但所实现的销售额仅占30[%],相反,50人以上规模的批发商店铺数虽然只占总店铺数的3[%],但所实现的销售额却占50[%]以上②从国际比较来看,日本批发商的平均规模较大③日本批发商的店铺密度较大④从W/R系数来看,日本的流通环节普遍多于其他国家⑤从人均销售额来看,日本批发商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批发商的劳动生产率。
2.在异地交易出现之前,批发商与零售商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到了江户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离。从平安时代末期以后,各地开始出现了定期的集市。当时虽然有定期的集市,但是还没有正式的店铺,真正进行店铺经营的只限于京都等少数城市。到了镰仓时代中期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固定店铺取代了集市,在商品流通中发挥着主导影响,同时出现了与农民不同的、拥有固定住所的职业商人。此时的固定店铺,即为日本传统的中小零售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日本的零售系统主要是由一些百货店和大量的中小零售商构成的。这些中小零售商,构成了日本传统的商业街。商业街的发展为地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的零售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由国际比较可知,日本零售商具有小型化特征。②从零售商的规模结构来看,就业人数为1~2人的小型零售店占半数以上,10人以下的零售店占90[%]以上。③与欧美各国相比,日本零售业的店铺密度较高。④从销售额占有率来看,就业人数为1~2人的小型店的销售额占有率还不到20[%],而只占店铺总数0.5[%]、就业人数在50人以上的大型零售店,其销售额占有率却超过了20[%]。
3.日本固有的商业习惯是日本传统营销体系的又一重要特点。例如,为了防止商品乱卖和恶性价格竞争,为了维护公司商品品牌形象,商品的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由厂家来决定的指定价格制度;将零售商销售风险的一部分转移给批发商或者制造商的退货制度,除了缺陷或破损商品可以退货之外,未销售出去的商品也可以退货;为了促进销售,根据买方的购买数量和付款及时程度等,卖方向买方返还一定货款的折扣制度;批发公司与交易公司签订特约代理店合约,或者从交易公司获得资金、经营方面的援助,从而优先或专门销售交易公司商品的流通系列化等。虽然这些商业习惯近年来因阻碍市场发展受到指责,但是在交易过程中依然非常常见。
4.总而言之,批发商为主导的商品流通是日本传统营销体系最明显的特征,除此之外,还表现为:①零细性,商业经营的范围广泛,但店铺规模小;②过密性,相关于人口的比例,店铺数目过多;③多阶段性,批发阶段分为一次批发、二次批发等;④在各个行业普遍存在:指定价格、回扣制度、退货制度、流通系列化等商业习惯。
(二)日本经济的发展及现代营销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实现追赶欧美国家这一目标,日本政府首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将战时的管制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的体制上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在这期间,日本的流通系统也从战争的创伤中逐渐走出,生产和消费为了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也开始在流通近代化的道路上开始新的尝试。消费资料的生产渐渐得到恢复,流通的商品数量也逐渐增大。在这一过程中,流通系统也逐渐开始重建。
1.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经历了两次流通革命。第一次流通革命出现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技术创新引发的大量生产,引起了消费革命,推动了日本新的流通体制的形成。可以说第一次流通革命是由超市的出现所导致的销售革命。
日本泡沫经济之后,各种因素导致的价格破坏和价格革命,是与30年前完全不同的新的流通革命。由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以降价扩大商品销售量的廉价商店增加,即由于价格破坏型零售业的抬头,引发了销售革命。由于大店法的修改,外国公司准入限制的减少,促进了大型量贩店和家庭维修用品店等新型店铺的发展。同时,流通领域开始引进各种先进技术,以促进流通系统各个环节的发展。
2.战后,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商店、购物中心、专门店、折扣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从欧美传入日本,它们在布局、规模、商圈、目标顾客、商品构成等多方面的异同,构成了日本多样化的零售业态。
3.日本零售商的经营与制造商主导的流通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零售商不得不在制造商的作用下开展业务。这样一来,在日本市场,制造商掌握主导权,零售商的势力相对较小。在战后的流通体系当中,制造商决定零售商的经营范围、商品种类、零售价格、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零售商必须按照制造商制定的价格进行销售,制造商不用担心商品的销售问题,可以将全部力量投入到生产中去。这样的流通结构,在战后的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然而,泡沫经济之后,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制造商统制零售商的局面出现了变化,零售商开始掌握了价格的主导权。
(三)传统营销体系与现代营销方式的融合。
1.7-11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在零售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7-11便利店将传统零售商的经营特点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日语论文网站,可以说,7-11便利店是现代化社会下传统中小零售商的化身。
2.伊藤洋华堂是日本综合超市的代表,结合本国特点调整营销策略,充分考虑日本消费者特有的消费需求,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明显日本特征的超市形态。
3.传统的日本零售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零售商对商店街的高度依赖性。
中小商店主要分布在商店街上,或者说商店街是由为数很多的各类中小型零售商店组成的,他们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带动了当地商业的繁荣。商店街的振兴,从根本上讲要着眼于“推进地区发展”,要依靠历史文化的挖掘来增添商业街本身的吸引力。将传统的商店街与现代的经营方式相结合,将会出现繁荣的日本新型商店街。
4.世界第二大零售公司家乐福当初大举进军日本市场,可是短短几年后因经营不善黯然退出了日本市场。家乐福在日本失利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日本政府严格限制大型零售店的市场准入,中高端消费群体的苛刻要求、重质不重价的消费心理以及实力强劲的本土零售商都使国际连锁业巨头们在日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消费者主导的流通体系中,家乐福没有充分了解日本这一特殊的消费市场,也没能够满足挑剔的日本消费者的需求。
5.日本批发业的多层次、多形式导致商品流通多环节、流通渠道迂回曲折的特点,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责难。批发业的这些特点,连同日本流通业总体普遍存在的以系列交易、特约店制度、强制性回扣和事后调价制为代表的交易习惯,也实际地构成了阻碍外国产品的资本进入日本市场的非关税壁垒,被认为是造成日本市场封闭型的主要因素。
日本传统的批发体系是以专业性、地域性为中心构筑的。不适应现代商品流通快节奏和效率化的要求,在流通结构中被排挤是不可避免的。
现代批发业的经营内容应从过去主要从事商流领域的中间流通转变为主营物流领域的中间流通。因此,批发业向以物流加工中心为经营实体的公司模式转变,便成为日本批发业变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今后,批发业的经营创新的主要内容为:构建低费用的运行系统;开发针对零售业态的服务;发展和完善信息网络,建立“网络服务”;加强“零售支持系统”的批发服务功能。
结论:
通过上述的略论,得出日本传统营销体系有以下特点:
①以批发商为主导的营销体系。
②批发商、零售商经营范围广泛、但店铺规模小。
③相关于人口比例,店铺数量过多。
④流通环节较多。
⑤在各个行业普遍存在:指定价格、回扣制度、退货制度、流通系列化等商业习惯。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