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词探讨在日语探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中所提到的指示词,和现在日本人口语和文章中所普遍使用的“コソアド”系列指示词是一致的。可能与“ド”系列指示词指示对象不明确有关,在探讨“コソアド”系列指示词时,往往以“コソア”三系(以下,コ系列、ソ系列、ア系列分别简称为コ系、ソ系和ア系)的相互区别为焦点进行探讨。所以本论文也省略了“ド”系,以“コソア”系指示词为对象进行探讨。
本文的第1章第1节,尝试着对近年来“文脉指示词”的探讨进展进行了总结,共分为6个部分。
Ⅰ.佐久间鼎和“人称区分说”。
Ⅱ.三上章的“文脉承前”。
Ⅲ.松下大三郎和久野... 引言:
指示词探讨在日语探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中所提到的指示词,和现在日本人口语和文章中所普遍使用的“コソアド”系列指示词是一致的。可能与“ド”系列指示词指示对象不明确有关,在探讨“コソアド”系列指示词时,往往以“コソア”三系(以下,コ系列、ソ系列、ア系列分别简称为コ系、ソ系和ア系)的相互区别为焦点进行探讨。所以本论文也省略了“ド”系,以“コソア”系指示词为对象进行探讨。
本文的第1章第1节,尝试着对近年来“文脉指示词”的探讨进展进行了总结,共分为6个部分。
Ⅰ.佐久间鼎和“人称区分说”。
Ⅱ.三上章的“文脉承前”。
Ⅲ.松下大三郎和久野暲提出的“共有知识假说”。
Ⅳ.堀口和吉对指示词的分类以及对“文脉指示”的探讨。
Ⅴ.吉本启对“文脉指示”的探讨。
Ⅵ.金水敏、田窪行则对“文脉指示词”的探讨。
在接下来的第1章第2节中,立足于先行探讨提出了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文脉指示”和“观念指示”的区别,“ア系”指示词是否具有“文脉指示用法”,“文脉指示”和“现场指示”的关系,“后方文脉指示”的更深层次的探讨等。以下章节中将分别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第2章介绍了“文脉指示词”的定义及其分类。
第1节首先参考了顾盘明、王艳华、堀口和吉的相关观点,阐述了“文脉指示词”的定义。然后在马场俊臣探讨成果的基础上对“文脉指示词”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略论。最后介绍了“文脉指示”和“现场指示”的联系。
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关于“文脉指示用法”定义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学者也略有提及,但是就明确提出“文脉指示用法”的定义自身存在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说明来看,马场是第一人。
问题一,从来判断“文脉指示”和“观念指示”的基准,是看指示词的指示对象是否明确地出现在前后文脉中,这一基准究竟是否可行。第二个问题是“ア系”指示词究竟有没有文脉指示用法。对于这一问题,在先行探讨中,意见也有分歧。
第2节介绍了“文脉指示词”的分类。依据判断基准的不同,有如下几种分类:“内部文脉指示(‘前方文脉指示’和‘后方文脉指示’)”和“外部文脉指示”、“强指示”和“弱指示”、“说明性的文脉指示”和“会话性的文脉指示”等。在这一部分,不仅介绍了各分类的根据,还从文献资料中选择了大量的例句从实际运用的角度进行说明。
第3章研讨了“コソア系”文脉指示词的使用规律。关于母语非日语的日语探讨者和学习者来说,比起理解“文脉指示词”的相关理论,能够灵活并准确使用“文脉指示词”,并且对实例中“文脉指示词”的指示对象作出明确的判断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这部分参考了大量资料,总结了“コソア系”文脉指示词的使用规律。本章实例部分按照各使用规则的说明,采用了小说等日语文献中的例句。
Ⅰ.“コ系”的用法。
Ⅱ.“ソ系”的用法。
Ⅲ.“ア系”的用法。
第4章是对“后方文脉指示”的再探讨,也是本论文的重点所在。在第2章第2节中,已经提到过了“后方文脉指示”。这里想简单说明一下,即“前方文脉指示”和“后方文脉指示”又分别叫做“前方照应”、“后方照应”。在日文摘要中采用了“前方照应”和“后方照应”的说法,中文摘要和正文中依然使用“前方文脉指示”和“后方文脉指示”。回顾过去的探讨成果发现,对“前方文脉指示”的探讨已经比较完善了,这可能是因为“前方文脉指示”的例句很容易找到的缘故。与此相比,“后方文脉指示”的探讨还不充分。在我国,对“后方文脉指示”的类型详细探讨的文章还很有限。不仅如此,在当前的探讨成果中,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一部分学者认同“后方文脉指示”,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后方文脉指示”不过是单纯意义上的叙述内容的颠倒,没必要作为一种分类提出并加以探讨。
本章首先研讨了“后方文脉指示”的起源和使用原因。为此,先假设在先行文脉中无法找出指示内容的时候,也就是当“前方文脉指示”不成立的时候,才有了“后方文脉指示”使用的可能性。
第1节介绍了“コ系”和“ソ系”的“后方文脉指示”。首先是对于“コ系”后方文脉指示的机能。
接下来阐述了“后方文脉指示”和“观念指示”的联系。绝大多数的语法律家都认为只有“コ系”指示词才具有“后方文脉指示”的用法,而“ソ系”是不能用作“后方文脉指示”的。 但是马场认为,“ソ系”指示词也具有“后方文脉指示”用法。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后方文脉指示”和“观念指示”的联系。
第2节阐述了“后方文脉指示”和“主题化”的联系。首先把「この」的“后方文脉指示”和「こんな」的“后方文脉指示”进行了比较说明。接下来阐述了“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和“非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的机能。并且介绍了“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的两种类型。
在把「この」的“后方文脉指示”和「こんな」的“后方文脉指示”进行比较说明的时候,参考了木村(1983)在「『こんな』と『この』の文脈照応について」中提出的理论。木村认为,“后方文脉指示”分为「この」的“后方文脉指示”和「こんな」的“后方文脉指示”,并且从是否主题化的角度分别对其特征进行了总结:「こんな」是非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因此句末可以以独立的形式终止;「この」是主题化了的“后方文脉指示”,文末很难以独立的形式终止,而是要通过「けれど」「が」等接续词,日语论文网站,与下句连接起来。
木村指出,「こんな」是把后续文脉中的所示内容提到前面加以指示,目的是使听话人领会该名词句的存在。因为在指示的当时,听话人所指对象的具体情况还不明确,所以指示对象对听话人来说是“未知”的事物,这也就决定了「こんな」的“后方文脉指示”与主题化是不相容的;「この」的“后方文脉指示”是把早就存在于说话人观念中的事物在概念化的基础上用「この/名詞」的形式表现出来,有预先把这句话的主题拿出来加以解说的影响,因此是主题化了的。「この/名詞」的部分就是一个前置的解说。
但是,遗憾的是,明显存在与木村理论相悖的例子。
论述“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和“非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的机能时参考了建石(2017)的观点。根据建石的观点,使用“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目的是向听话人传达“信息的重要性”,这时的信息对听话人来说可以是新信息也可以是旧信息,因为信息的新旧与信息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概念。而与此相对,“非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更为容易理解,可以看作是为把新信息传递给说话人所使用的。
“主题化”的后方文脉指示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先用指示词引出话题,再对话题进行解说。
另一种类型是指示词用于疑问句中。
关于“后方文脉指示”,还有许多课题有待以后解决。比如,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从谈话角度上来说的“吸引听话人注意”的机能;“后方文脉指示”中指示词与照应内容的联系;“后方文脉指示”抛开在指示体系中的影响不论,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又将如何看待等。
本文的第5章,用较为精练的语言概括总结了第1章至第4章的内容。
最后提出了“文脉指示词”今后的探讨课题。
今后课题:从定义角度来看“文脉指示词”比较容易,但是实际运用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从先行探讨、定义、分类、使用规律等方面介绍了“文脉指示词”,并且从文献资料中选择了大量有说服力的例证。但是,在“文脉指示词”的探讨中,还有一些地方很不完善。比如如何解决现有定义存在的问题,并对“文脉指示词”作出更为合理的释义;“后方文脉指示”的分类;“文脉指示”与“观念指示”的区别;“后方文脉指示”与“主题化”的联系等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探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