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敦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亲人相继离世,先后与三位母亲一起生活,而自己则长年患病--生命不久的忧患意识、复杂的人际联系等人生体验,直接作用了他的世界观,作用了他对文学、对人生的认识。加之,中岛敦出生于儒学家庭,家学的熏陶,使他有机会接触、了解中国文化,并一度痴迷于西方哲学与文学。他从最根本的探求“自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这些创作活动,与其说是他对文学修养的自我完善,不如说是他对文学、对“自我”这些人类最本质问题的追求与探究。深厚的文学底蕴、知性与感性并存的中岛敦深信自己是为写作而生的。不过,他不同于因感性和才能卓越... 引言: 中岛敦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亲人相继离世,先后与三位母亲一起生活,而自己则长年患病--生命不久的忧患意识、复杂的人际联系等人生体验,直接作用了他的世界观,作用了他对文学、对人生的认识。加之,中岛敦出生于儒学家庭,家学的熏陶,使他有机会接触、了解中国文化,并一度痴迷于西方哲学与文学。他从最根本的探求“自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这些创作活动,与其说是他对文学修养的自我完善,不如说是他对文学、对“自我”这些人类最本质问题的追求与探究。深厚的文学底蕴、知性与感性并存的中岛敦深信自己是为写作而生的。不过,他不同于因感性和才能卓越而格外自负的作家。中岛敦自负,但又因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徘徊与思索成就了中岛文学。中岛的文学创作,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时期。当时,主张·支持战争的舆论弥漫日本全国,一味追随·美化战争的“战争文学”“国策文学”横行于文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有的文学家坚持正义,批判战争,他们以笔和思想为武器,与主张战争的国内舆论抗争;有的则无视战争,坚守纯文学立场。中岛敦作为“艺术抵抗派”的一员,铿锵有力地发出了“战争是战争,文学是文学”的呐喊,其鲜明的反战行动与思想跨越时空,永远值得人们尊敬。中岛敦为探求“自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他把叙述的视点放在了身边的事情与人物上,形而上的苦恼、对存在不确定性产生的不安以及来自宿命的恐惧,等等,狭隘的自我意识和视野束缚了他的创作。立志成为作家的中岛敦察觉到这一点后,立刻把视线转向了更广阔的古代世界--神话、传说、历史、哲学、文学,在客观叙述这些人性最本质的问题时,中岛敦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思维,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对于文学家的写作态度以及文学的本质,中岛敦在重塑变身为虎的李徵和坚持“为己之学”的史蒂文生两名作家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了客观、冷静的思考。同时,作者通过对悟净的游历、心理变化以及得到救赎等过程的描写,痛切地告诉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即使生活在最严酷的时代,身陷困境,命途凄惨,也应找到适合自己的位胃,直面人生,扎实努力,坚持“自我”,永不放弃,这才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本文由“序言”、“初期著作的人物形象”、“中期著作的人物形象”、“晚期著作《李陵》中的人物形象”、“结语”五部分构成。“序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探讨对象、探讨动机、探讨内容以及论文的梗概。在“初期著作的人物形象”中,以《斗南先生》的主人公--少年三造这一形象为切入点,略论他对伯父斗南先生的态度,历经反叛、厌恶直至最后的反思、理解。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三造开始意识到了“自我”。第三部分“在作家和现实世界中的中期著作的人物形象”中,则分别从作家世界和现实世界两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考察。其中,在文学世界里,略论了诗人李徵变身为虎的原因,并研讨了他的“格调高雅、意趣卓逸”但却不能称之为一流的诗;同时考察了史蒂文生的性格、经历以及他一生坚持的“为己之学”。在现实世界中,从悟净的现实主义立场出发,略论了其游历的原因、发生的变化以及最终得到了心灵安宁这一过程。中岛敦在对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同时,也在对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进行深刻地省察与剖析。第四部分“晚期著作《李陵》中的人物形象”中,日语毕业论文,对李陵、司马迁、苏武这三个生活在同时代的人物进行了比较。历经命运的捉弄,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他们都坚守“自我”,不管是守节不屈的苏武,忍辱立说的司马迁,还是最终留在胡地的李陵,他们都没有被命运吓倒,更没有意志消沉。他们对“自我”的坚持,足以让后人警醒。“结语”部分总结了中岛文学的探求“自我”的精神在其著作中的关联、发展以及中岛文学的价值与地位。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