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安徒生重话以范本的形式作用了之后的整个儿童文学世界,创作童话(也称文学童话或艺术童话)至此达到了一个高峰.安徒生童话使人们的儿童文学观念集中于童话这一艺术形式,并把童话确定为儿童文学的基本形式.中日两国的创作童话正是在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童话的作用和刺激下诞生的.作为两国近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童话)的先驱和代表者,小川未明(1882-1961)在日本有"日本的安徒生"之美誉,叶圣陶(1893-1983)在中国曾被鲁迅先生称为"现代童话的第一人".两位作家的重话都对该国后来的儿童文学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该论文应用比较文学... 引言: 十九世纪的安徒生重话以范本的形式作用了之后的整个儿童文学世界,创作童话(也称文学童话或艺术童话)至此达到了一个高峰.安徒生童话使人们的儿童文学观念集中于童话这一艺术形式,并把童话确定为儿童文学的基本形式.中日两国的创作童话正是在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童话的作用和刺激下诞生的.作为两国近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童话)的先驱和代表者,小川未明(1882-1961)在日本有"日本的安徒生"之美誉,叶圣陶(1893-1983)在中国曾被鲁迅先生称为"现代童话的第一人".两位作家的重话都对该国后来的儿童文学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该论文应用比较文学探讨中的平行探讨为主,作用探讨为辅的措施,以东西方童话比较为基点,以比较得出的中日童话著作的共同点为基轴,进一步考察,找出异同,探索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对两作家前期童话著作的比较,尝试摸索两国创作童话的发生发展脉络,试图廓清两国近现代童话在发生伊始所存在的不同美学个性.两作家的童话代表作均主要集中于创作前期(发表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著作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悲哀性与充盈着烂漫童趣、睿智幽默和瑰丽梦幻的安徒生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论文在对童话的发生,两国近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两作家生平及其在该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简要概述后,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阐明共同性--悲哀情绪以及共性中所包含的异同--宗教性与现实性在各自著作中的表现.之后,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尝试性略论.未明的孤独童年、长子与长女先后夭折的死亡体验、日本东北越后地方恶劣的自然风土以及未明所处的非完全意义上的日本近代市民社会等都成为造成未明重话著作中悲哀情绪的主要原因.生活于富饶而美丽的中国江南的叶圣陶所遭遇的则是军阀混战、忧患频仍、政局动荡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社会的大震荡及历史的转型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均产生了巨大作用.五四作家的著作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孤独、困惑、悲哀等情绪.两作家著作中的悲哀都源自现实世界的"恶"(广义上的恶).由于日本社会传统的宗教信仰的作用,未明的悲哀转向佛教,试图通过因果报应实现人的欲望的自制.而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叶圣陶,在中国传统的实用文学观的作用下,以儒家的修己治人为自我理想,著作中不遗余力地揭露现实世界的恶,力图通过对读者的教育,克服恶,铲除恶,实现仁者爱人的、充满善的理想社会,其著作也因此显现出强烈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此外,二人著作中对"死"的不同表现,也反映出两国文化传统所存在的细微异同. 通过对两作家童话著作的解读,可看出正是由于两国时代社会发展的落后性以及儿童文学观念的局限性,使得二人最初的童话著作都不可避免地被渲染上了作家的悲哀与说教性.然而两位作家在艰难、动荡的社会情势下,积极地参与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中,并为该国的儿童文学争得了一席之地,他们的真诚与爱心将永远令后人敬仰. 应用比较的措施探讨儿童文学在中国发端于该世纪二,三十年代,三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社会及历史原因,这方面探讨未能深入发展下去.直至八十年代初才有了些新的开拓,但多限于作用探讨的措施.九十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本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的专著.中日儿童文学的比较探讨当前多局限于古代民间故事的比较,中日童话的比较探讨尚存在很多空白.在作者所能接触的各类资料中尚未见有两国近现代童话、尤其是这两位作家著作的比较探讨.将两国的童话纳入世界童话的大范围中,可加深两国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希望以此为开端,今后能作进一步拓展探讨,以期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日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