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由吉20世纪70年代登上日本文坛,迄今为止创作了众多著作,成果丰硕。古井的小说反思现实,关注人的存在,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精神状况。本论文以古井的初期小说为主要探讨对象,结合古井的个人经历,考察古井对现代人的生存危机的认识和描写,并研讨他在走出危机方面所做的尝试。
第一章:梳理古井的成长经历。古井的青少年时代在动荡和混乱中度过,这一时期的经历,决定了古井认识现实、体察人生的视角。童年时代遭遇的空袭,给古井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恐惧感。同时,战争和空袭割裂了生存的连续性,让古井亲眼目睹了生存意义... 引言:
古井由吉20世纪70年代登上日本文坛,日语论文网站,迄今为止创作了众多著作,成果丰硕。古井的小说反思现实,关注人的存在,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精神状况。本论文以古井的初期小说为主要探讨对象,结合古井的个人经历,考察古井对现代人的生存危机的认识和描写,并研讨他在走出危机方面所做的尝试。
第一章:梳理古井的成长经历。古井的青少年时代在动荡和混乱中度过,这一时期的经历,决定了古井认识现实、体察人生的视角。童年时代遭遇的空袭,给古井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恐惧感。同时,战争和空袭割裂了生存的连续性,让古井亲眼目睹了生存意义的丧失给人们造成的危害。青年时代,古井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安保斗争和“全共斗”学生运动。他察觉到在各类运动的背后潜藏着群体性的狂热心理,战争期间正是这种狂热情绪导致人们迷失自我,丧失了理智。由此古井对个体与群体的联系产生了疑问,他没有参与到运动之中,开始了独自登山之旅,在自然环境中冷静地思考自我的存在状态。
第二章:关注古井在文坛崭露头角前后的文学历程。首先,论文将古井置于“内向的一代”群体中,对这一流派的文学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了重新认识:古井等“内向的一代”作家们的文学虽然远离宏大叙事,但是并不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的关心。他们关注普通个体的生存境况,发现日常生活遮蔽下的危机,不回避现实和自我面临的困境。其次,考察德语文学对古井的作用。古井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长期从事德语文学的翻译和探讨。德语小说富于思辨性,叙事时间缓慢独特,给古井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新了他对文学的认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伯特·穆齐尔,不仅从内容和形式方面作用了古井的创作,他提倡的“随笔主义”,也为古井的文体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第三章:略论古井著作中的男女形象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古井描写人物时,不强调个体异同,而是注重表现群体的共同特征。具体说来,古井在女性人物身上集中展现了自我不确定、容易受到非理性情绪的感染等特点;在男性人物身上重点凸显了自我封闭、孤独疏离等问题。古井描写的男女人物极具代表性,他们如同一个个折光点,共同折射出社会普遍的生存状况。古井的初期小说,大多都围绕着男女联系引言:。与外界隔绝、处于孤独恋爱中的男女人物们,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对对方的憎恶有时甚至演变为杀意。古井描写的两性联系爱憎交织,充满紧张感,构成了对孤独个体之间危险联系的隐喻。
第四章:明确古井小说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古井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三种空间:以山、河流为代表的自然界、封闭的公寓房间、位于都市边缘地带的新建住宅区。这三种空间分别代表了开放、闭塞、融合的生存状态。古井将空间与自我存在、自他联系结合在一起,着重描写了封闭性空间对自我的挤压。另外,新建住宅区在古井的小说中也具有特别意义。这里不仅是城市与田园的交界处,还是过去与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交融共存的象征性空间。这一空间的频繁登场,提示了古井保存传统、寻求生活根基的愿望。在时间结构方面,古井复杂的叙事时间,为他的小说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古井注重主观的心理时间,将人物的时间意识与生命体验关系起来。他在小说中对故事时间进行了大幅重组,主要使用了两种措施。一种是使用意识流手法,制造出时间停滞的效果,以表现人们对生存的混沌感受;另一种措施对时序进行了变形处理,将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试图冲破无限蔓延的现在,恢复时间的连续性。
第五章:论述古井的语言认识和小说的文体特征,并研讨古井在语言、文体方面突破规则、进行创新的深层用意。追求科学理性的语言是时代的主流,古井却呼吁尊重语言的内在生命力。与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相比,他更重视语言的想象唤起功能。古井在小说中充分发挥日语的抒情性特点,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用富含情感的语言去打动读者的内心。在语言表达、书写形式和写作手法上,古井突破了既成模式的束缚,引用文言文,使用历史假名,让小说不断向随笔等非小说形式接近。古井希望通过这些尝试,摆脱僵化框架,让语言最大程度地接近原初形态,恢复语言应有的生命力。古井的小说中既有对东西方典故、传说的借鉴和改写,也有对民间信仰和民俗的引用。他大量吸取传统文化因素,将传统素材融入当下的文本,旨在以语言为媒介,搭建起连接现在与过去的通道,寻找曾经的精神家园。古井在语言和文体方面的创新突破,也是他克服生存断裂感,走出精神危机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