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世的末法思想和无常观--以文学著作《平家物语》和《方丈记》为中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末法思想是佛教预言思想的一种。它在流行于佛教界的同时,也深刻作用着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乃至日本人的世界观,特别是该时期的文学著作中更是渗透了末法思想的印迹。可以说,如果没有末法思想的流传这一时代背景,就不可能有镰仓新佛教的诞生,也不可能有诸如《平家物语》、《方丈记》等杰出文学著作的出现。因此,我们要探讨平安中后期至镰仓时期的文化及文学思想,就不能无视末法思想的作用力。
   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对于木法思想和无常观的论著都数量众多,对于《平家物语》和《方丈记》的探讨文献更是层出不穷。但是这些作品或偏重于纯粹宗教理论的研讨,...

引言:

末法思想是佛教预言思想的一种。它在流行于佛教界的同时,也深刻作用着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乃至日本人的世界观,特别是该时期的文学著作中更是渗透了末法思想的印迹。可以说,如果没有末法思想的流传这一时代背景,就不可能有镰仓新佛教的诞生,也不可能有诸如《平家物语》、《方丈记》等杰出文学著作的出现。因此,我们要探讨平安中后期至镰仓时期的文化及文学思想,就不能无视末法思想的作用力。
   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对于木法思想和无常观的论著都数量众多,对于《平家物语》和《方丈记》的探讨文献更是层出不穷。但是这些作品或偏重于纯粹宗教理论的研讨,或侧重于文学著作本身的解读,能将两者相结合的论著似乎还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文本学解读,拟在理出末法思想和无常观的脉络,并归纳出处于末法时代的中世文学的主要特征,通过这一问题的研讨,希望能在深化关于佛教思想和文学著作之间联系的认识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全论文共有包括前言和后记在内的五大部分构成。在前言中简要概括了末法思想和无常观的含义以及《平家物语》和《方丈记》同这两种思想的相互联系,并介绍了先行探讨和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探讨措施。
   第一章研讨了日本末法思想的形成及流行。末法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及宗教背景。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当时即是末法时代这一思想,始于平安中后期的“经塜”正是这一社会思潮的反映。同时在佛教界的内部,显密旧佛教虽然在当时仍旧占据主流地位,但颓势已显,这也给末法思想的流行及新兴佛教的创立提供了条件。第二节总结了相传为最澄所著的《末法灯明记》在末法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独特影响。在镰仓新兴佛教中,选取了法然创立的净土宗、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日莲创立的日莲宗为代表,通过对其主要教义及它们与显密旧佛教的斗争过程的略论,归纳出新兴佛教关于末法思想的应对之策及对当时社会思想及文化的作用。
   在对末法思想全面略论的基础上,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通过对《平家物语》和《方丈记》的文本学解读,探索这两部著作同末法思想及在其作用之下盛行的无常观之间的联系。一种思想关于文学著作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关于作者思想的作用,因此,在第二章中首先通过对《平家物语》的成书过程中的不同作者的略论,探求他们关于末法思想及无常观的接受。接下来重点解读了《平家物语》中的“灌顶卷”,这是全书的结尾部分,亦是关于“往生净土”思想表现的最为明显的部分,它所反映的正是镰仓新兴佛教中法然和亲鸾所倡导的的“净土”观念。通过以上对著作的略论,在第三节归纳出了《平家物语》的根本思想,即末法时代中的无常观和轮回观。
   在第三章关于《方丈记》的解读中,首先通过对鸭长明生平及思想的略论,研讨了在末法时代由无常思想催生出来的“隐者”这一群体。接下来略论了著作中所记述的鸭长明所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天灾人祸。鸭长明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冷静客观描述,自然而然就能得出世事无常的结论。这也是无常观在其著作中的直观反映。在此基础上第三节则略论了《方丈记》中的独特无常观。
   在对末法思想及两部著作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末法思想在文学著作中的直接反映就是无常观,并进一步总结了转变和虚假这两种无常观在这两部著作中的反映,即《平家物语》主要反映的是转变的无常观,而《方丈记》则更侧重于虚假的无常观。
   由于笔者的能力所限,加之时间紧促,所搜集到的资料也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只是单纯地从文本学解读的角度略论了术法思想及无常观与以《平家物语》和《方丈记》为代表的中世文学著作的相互联系,在理论层面上来说,还显得十分单薄,笔者愿将此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日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