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5)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善于应用理智的、心理的描写技巧来精细剖析社会一隅,从而来再发现和再解释隐藏在这片断生活中的人生和现实,他的这种创作手法可以说在大正文坛独树一帜,至今仍广为人们所称赞。
对芥川和芥川文学的探讨,由于论者的出发点和探讨措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日本,历来大多探讨过分拘泥于芥川自杀这一事实,日语毕业论文,从其最终归宿来追溯芥川的人生及芥川文学的历程,得出了阴郁的“芥川像”这一消极的定论。与之相反,60年代以来,日本的伊豆利彦、关口安义等探讨者果敢地挑战传统探讨,直接从芥川人... 引言: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5)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善于应用理智的、心理的描写技巧来精细剖析社会一隅,从而来再发现和再解释隐藏在这片断生活中的人生和现实,他的这种创作手法可以说在大正文坛独树一帜,至今仍广为人们所称赞。
对芥川和芥川文学的探讨,由于论者的出发点和探讨措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日本,历来大多探讨过分拘泥于芥川自杀这一事实,从其最终归宿来追溯芥川的人生及芥川文学的历程,得出了阴郁的“芥川像”这一消极的定论。与之相反,60年代以来,日本的伊豆利彦、关口安义等探讨者果敢地挑战传统探讨,直接从芥川人生及其文学道路入手,特别是通过对他登上文坛前的习作的略论探讨,不断探求芥川及芥川文学中展现“温情性”的另一面。
然而,迄今为止的相关先行探讨中,大多局限于作家论的略论而较少对其著作进行深入研讨,即使有也多集中在中期的一些现代小品如《蜜柑》等的略论中,而忽视了其得以扬名的历史小说。那么,芥川的历史小说中果真没有流露出习作中体现出来的“温情性”么?芥川文学中的“温情性”究竟又是怎么样的呢?笔者特意选取芥川作为职业作家的第一作--《地狱变》来进行详细略论,试图全面解析这一点。
略论任何一部著作都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作家的人生经历、其个人的艺术观等问题,因为著作与人一样,虽有其独立的生命与结构,但仍是时代的产物,无法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在论文的第一章,笔者将在扼要回顾作家的生平的基础上,明确其人生观底层所隐藏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思慕,找出其一生中一直试图建立一个超越善恶的艺术世界的人生观依据。同时在介绍该作家文学概貌的基础上,初步把握其文学特征中对“善”的执意追求以及由此诞生的芥川文学中的“温情性”。
在第二章中,就《地狱变》进行了具体的文本略论,详细剖析其中流露出来的“温情性”。《地狱变》的相关探讨多将重点放在良秀与崛川老爷身上,而忽视了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良秀女儿的存在,笔者将重新审视其以完美无缺的形象登场的深层含义,指出其强硬的个性不仅直接导致了良秀与崛川老爷之间潜在矛盾的表象化,更促使良秀至始至终坚守父亲的职责,与崛川老爷对抗,从而创作出不朽杰作《地狱变》,最终以“温情性”的力量战胜了崛川老爷,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围绕着“良秀对崛川老爷的胜利”这一点,笔者从小说中撷取良秀向老爷要求烧死一个侍女及最后良秀的女儿被烧死这两个两人直接对峙的场景,仔细略论了两人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并将此归结于“温情性”的有无上。
作为一个熟稔日本传统文化的近代日本知识分子,芥川龙之介的身上无可避免地留有日本人的一些民族共性,就此,本文在第三章中将依据日本著名精神病心理学学者土居健郎的相关日本文化理论,挖掘出心怀西方人性至上主义意识的芥川在“耻感文化”的支配下,是如何以“甘ぇ”的形式来表达其“温情性”并将之体现在《地狱变》为代表的著作中的。
总之,笔者试图通过上述结构,以《地狱变》为中心来研讨芥川文学的“温情性”,进而挖掘芥川文学的特征与本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