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语论文,欧洲近代思想文化风靡学界,学习西方文化哲学在当时全国唯一的帝国学院东京学院蔚然成风、在日本中国学探讨领域培养了大批为政府服务的“官学体制学者”并引领着学术潮流,东大成为日本中国学的“官学大本营”。在此种文化态势的重压之下,一批以狩野直喜为首的追求纯粹学问的学者,在刚建立的第二所帝国学院京都学院开始了与“官学”的抗衡,给当时为日本政府利用的日本中国学探讨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当时日本中国学探讨的不良用心。 本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交流学和系统论的观...

引言: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欧洲近代思想文化风靡学界,学习西方文化哲学在当时全国唯一的帝国学院东京学院蔚然成风、在日本中国学探讨领域培养了大批为政府服务的“官学体制学者”并引领着学术潮流,东大成为日本中国学的“官学大本营”。在此种文化态势的重压之下,一批以狩野直喜为首的追求纯粹学问的学者,在刚建立的第二所帝国学院京都学院开始了与“官学”的抗衡,给当时为日本政府利用的日本中国学探讨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当时日本中国学探讨的不良用心。 本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交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引入“空间”概念,对近代日本的中国学探讨具有反拨影响的重要群体“京都学派”进行探讨,力图在秉持以往对京都学派实证性探讨传统的同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京都学派的形成。在这样的探讨视角下,我们能够发现京都学派实际上呈现出两个最为明显的形态空间,分别是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地理空间和一个以“人物交流”为基础载体的学术交流空间。 文章首先考察了京都学派得以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它的外层是京都地区,内层是京都学院文科学院。外层起重要影响的是京都地区积淀深厚有形和无形的中国文化基因、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与文化氛围相辅相成的自然和风貌,它们给京都学院在京都的创立提供了文化地理的独特空间;而京都学院的成立特别是其文科学院的成立,又给京都学派的形成创造了一个集中的、便于学者间交流、相互作用、趋同的内层空间,这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存在着便于京都学派生长的理念、风格、机制等要素。这两个层面的空间叠加互动、相互映衬,共同创造搭建成京都学派的文化地理空间。 其次考察了京都学派得以形成的学术交流空间。主要以京都学派代表人物狩野直喜、内藤湖南以及对京都学派作用最大的中国学者王国维为中心,重点考察了王国维与狩野、内藤之间的学术交往过程、作用和互动的方式,以及作为个体的王国维和作为整体的京都学派之间的互动,王国维同内藤、狩野的学术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京都学派学术交流空间的内涵,突出地彰显了京都学派的学术风格,是近代中日学术交流的典型而成功的范例;王国维在治学措施、探讨领域、探讨对象等方面对京都学派的发展发挥的重要推动影响,使京都学派的学术交流空间呈现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这两个空间既自成系统,又有内在关系。两个空间的重叠和对接,来自对共同的中国文化的倾倒、对真正的中国学(汉学)的追寻、对共同学术领域的交集、对学术风格和价值的共有。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