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的组织文化比较探讨:以在中国的日本A公司和法国B公司为中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学、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对文化的定义,成为比较流行的定义之一。
   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和无形的东西,但是只要人类存在的地方,它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在人类的各种组织形态中,不同的组织也因其异同以及不同的组织目标,而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文化。
   到了近代的工业文明社会中,“公司”成为了一种组织现象。“公司文化”的概念也...

引言: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学、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对文化的定义,成为比较流行的定义之一。
   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和无形的东西,但是只要人类存在的地方,它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在人类的各种组织形态中,日语论文题目,不同的组织也因其异同以及不同的组织目标,而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文化。
   到了近代的工业文明社会中,“公司”成为了一种组织现象。“公司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最早提出“公司文化”概念的人是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他的代表作《Z理论--美国公司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于1981年出版,这也标志着“公司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公司文化”成为“组织文化”的探讨前沿领域。
   工商人类学家对“组织文化”的解释,拓展了也丰富了主流“组织文化”探讨的视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组织人类学的视野的加入,使得探讨的视域更加地广泛。组织人类学家不只是探讨和略论组织文化或者是公司文化的成功方面,他们的兴趣点也转到在组织探讨的过程中的文化视角探讨。因此,库特(Koot)的演说便以“每天生活多样性探讨:一个人类学对组织探讨的视角”为题。通过每天的实践性探讨,探讨组织的矛盾、不确定和冲突。在这种探讨中,有来有往成为重要的探讨角度:“通过他们每天行为的交流,在行为后的驱动力,犹如一面镜子在他们的面前,同时他们也能更清楚地了解所在的组织”(Koot,1995,P29)绰番诺斯(Trompenaars,1994;1995)的探讨从文化的特性转向文化意义被诠释描述的探讨。贝特(Bate)则描述了包括内部要求、矛盾和模糊的复杂性。他认为在开放的系统中,因为情况的不同,新的意义被加入,有些东西则被替代。在这个观点中,文化不仅成为现实情况的例证,也指导着怎样进行值得承认的价值观的行为,还有一个人怎样布局他的相应的行为(Tennekes,1994)。
   笔者从1999年到2017年的10多年间,分别工作于日本、法
   国等跨国世界500强的组织机构中,亲身受到了不同组织文化的强烈感染和冲击。在这种多元文化工作背景的作用下,对组织文化的探讨一直持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管理科学中的种种理论探讨有很多都萌芽于人类学的沃土,对组织文化的探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组织中人的探讨。
   由于他们的背景是不同的“国籍”,跨国组织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多维文化的样态;但是当她们来到了中国,面对中国现有的文化环境,为了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他们同样需要经历与中国文化碰撞、适应、磨合过程,并最终形成组织文化的新样态。这种现象可以从很多个案探讨中得到诠释,例如,在同样的行业和市场环境中,不同“国籍”的海运企业,为了完成同样的销售目标,因为组织文化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内部资源重组和外部营销策略。
   本项探讨便基于笔者对跨国组织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日常工作的参与观察,应用人类学,特别是经济人类学和工商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探讨成果,结合部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措施,主要以人类学的视角,对进入中国境内的跨国组织文化特点进行略论总结,全面展现其适应、改变后的组织文化形态。
   本文的探讨聚焦在:应用工商人类学和经济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跨国组织的结构内和结构外的组织文化的特点以及在日常工作或商业活动的互动及运用。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