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论 9-24 1.1 选题意义 9-10 1.2 现有探讨述评 10-18 1.2.1 (V-O)式能否带宾语 10-11 1.2.2 (V-O)/O_1句式来源 11-12 1.2.3 宾语和补语之争 12 1.2.4 (V-O)式动词的配价略论 12-13 1.2.5 (V-O)/O_1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3-16 1.2.6 句法语义关系略论 16-17 1.2.7 语用因素略论 17-18 1.3 探讨对象界定 18-19 1.4 探讨措施与理论基础 19-24 1.4.1 探讨措施 19 1.4.2 理论基础 19-24 1.4.2.1 题元角色 21-22 1.4.2.2 题元阶层和论元分类 22-24 第二章 外宾语O_1的题元角色分类 24-36 2.1 词典明确给出带宾语用法的动词 24-25 2.2 O_1的题元角色分类 25-34 2.2.1 施事 26-27 2.2.2 当事 27 2.2.3 受事 27-28 2.2.4 处所/范围 28-29 2.2.5 对象 29-30 2.2.6 目的 30 2.2.7 系事 30-31 2.2.8 结果 31 2.2.9 原因 31 2.2.10 时间 31-32 2.2.11 其他 32-34 2.3 小结 34-36 第三章 内宾语O和外宾语O_1的语义关系 36-48 3.1 O是动词性语素时的语义关系 36-37 3.2 O是形容词性语素时的语义关系 37 3.3 O是名词性语素时的语义关系 37-46 3.3.1 O和O_1构成同指 38-44 3.3.1.1 O和O_1构成非领属性同指 38-42 3.3.1.2 O和O_1构成领属性同指 42-44 3.3.2 O和O_1不构成同指 44-46 3.3.2.1 “事”/“物”与“所在地”的关系 45 3.3.2.2 “给予物”与“给予对象”的关系 45-46 3.3.2.3 “获得物”与“给予者”的关系 46 3.4 小结 46-48 第四章 (V-O)内部语义关系略论 48-57 4.1 (V-O)的语义和V、O语义的关系 48-49 4.2 O相关于V的语义关系略论 49-50 4.3 带宾能力强的“交互性”动词 50-54 4.3.1 “交互性”动词分类 51-53 4.3.1.1 针对性动词 51 4.3.1.2 协同性动词 51-53 4.3.2 协同性动词带宾的条件 53-54 4.3.2.1 协同性动词向针对性动词转变 53 4.3.3.2 O的语义虚化 53-54 4.4 不能带宾语或带宾受限的(V-O) 54-56 4.4.1 部分书面词汇和专语词汇 54 4.4.2 包含信息量大的(V-O) 54-55 4.4.3 “假动宾”类(V-O) 55-56 4.5 小结 56-57 第五章 作用(V-O)/O_1结构发展的其他因素 57-66 5.1 介词省略的句式变换 57-59 5.1.1 包含“于”的介词省略 57-58 5.1.2 不包含“于”的介词省略 58-59 5.1.3 非介词省略 59 5.2 语用因素 59-66 5.2.1 文体因素 59-61 5.2.2 音节韵律因素 61-62 5.2.3 语言使用频率 62-63 5.2.4 语言的类化现象 63-66 5.2.4.1 语素和结构相同或相似 63-64 5.2.4.2 语素和结构不完全相似 64 5.2.4.3 扩展的类化 64-66 第六章 结语 66-69 6.1 (V-O)/O_1结构的准入规律 66-67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67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67-69 参考文献 69-74 致谢 7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