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现句的句法语义及认知略论[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存现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存现句主要是“有无” 句、“某处存在某物” “某物在某处” 的句子,而广义存现句则还包括“某处存在、出现、消失某物” 的动态句,它们常常表现为“某物在某处V着” 或“某物V在某处” 的格式。本文以含动词“发生”的单句(以下称为“发生”句)为例,首先判断它是否属于广义存现句,进而对其句法语义进行剖析,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发生”句的成因进行略论
中国论文网
  【关 键 词】存现句;“发生”句; 句法语义认知略论
  【作者简介】熊苇渡,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与信息探讨中心博士探讨生,中南民族
  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探讨方向:语言学。
  一、存现句的范围
  存现句有广义存现句与狭义存现句之分。狭义的存现句观主要有以下几类:(1)狭义存现句的概念最早由吕叔湘(1943)提出,他第一次将表“有无某事物”的句子定义为存在句。如“柜子里有书”就是这类句子的典型代表。(2)此后,狭义存现句被定义为“某处存在某物”的句子,其代表是1980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就是典型的“处所/存在/事/物”格式的代表。但这类观点排斥“事/物/存在/处所”的格式,认为“主席团坐在台上”不应属于存现句,而是主谓句,即“主席团”为主语,“坐在台上”是其谓语部分,用来对主语的情况进行说明。(3)不久,汤廷池就提出“某物在某处”也应该属于存现句,如“书在柜子里”一句,经过句式的变换说成是“柜子里有书”也是可以的。即,“事/物/存在/处所”的格式与“处所/存在/事/物”的格式具有同样的影响,描述的内容也完全一致。
  随着人们探讨的深入,存现句的范围也扩展了,主要有两种观点:(1)表“某处存在、出现、消失某物”的句子加上某些表示“存在”的“有”字句和“是”字句均应归入。这一观点也是吕叔湘提出的,是他在经过多年的探讨后对原有的狭义存现句观的修正。即:他认为除了“柜子里有书”这类“有”字句外,“台上坐着主席团(表‘存在’)”“树林里跳出一只老虎(表‘出现’)”“店里走了一帮客人(表‘消失’)”“柜子里是书(‘是’字句)”均为广义存现句。(2)表“某处存在某物”“某物在某处”“某物在某处V着”“某物V在某处”的句子均为广义存现句。如:“他在床上躺着”“他躺着床上”均为广义存现句。
  本文以含动词“发生”的单句(以下称为“发生”句)为例,首先判断它是否属于广义存现句,进而对其句法语义进行剖析,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发生”句的成因进行略论。
  二、“发生”句是否属于广义存现句?
  例1 公元1572年,在仙后座曾[发生] 过一次超新星爆发。
  例2 在两次东征之间,广州[发生]了著名的沙基惨案。
  例3 中国大地上确确实实[发生]着变化。
  观察以上三句,它们均表示某处“出现”某事物,“V=发生”均表示处所与事物间的关系;它们均与存现句的典型格式“处所/VP/事物”一致,且均可转换为存现句的扩展格式“事物/VP/处所”及“事物/处所/VP”的格式。不仅如此,它们均能替换成狭义存现句格式“有”字句。即:以下句子均能成立。
  例1a 公元1572年,超新星爆发曾 [发生] 在仙后座。(事物/VP/处所)
  1b 公元1572年,超新星爆发曾在仙后座 [发生]。(事物/处所/VP)
  1c公元1572年,在仙后座曾 [有] 过一次超新星爆发。 (“有”字句)
  例2a 在两次东征之间,著名的沙基惨案 [发生] 在广州。(事物/VP/处所)
  2b在两次东征之间,著名的沙基惨案在广州 [发生] 了。(事物/处所/VP)
  2c在两次东征之间,广州[有]过著名的沙基惨案。(“有”字句)
  例3a 变化确确实实[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物/VP/处所)
  3b 变化确确实实在中国大地上 [发生] 着。(物/处所/VP)
  3c中国大地上确确实实[有]着变化。 (“有”字句)
  可见,“发生”句是可以算作广义存现句的。只是本文仅以典型的存现句“处所/VP/事物”的格式作为探讨对象(下同),而将其他格式作为其变形来处理。
  三、“发生”句的语义略论
  1.“发生”句的语义特征。“发生”句的典型格式为“处所(NP1)/VP/事物(NP2)”,其中NP1的语义特征为[/空间],不具备该特征的词语一般不能进入存现句。观察以上例子,这种[/空间]的语义特征也可以通过将句式变换为“NP2/存在于/NP1”的形式加以证明。如:例3d 变化确确实实[存在于]中国大地。例3d是可以成立的,“事物”只能存在于某一“空间”,由此证明了NP1的“空间”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NP1处不仅可以出现“处所”这类具体的、包含[/空间]语义特征的词,也可出现“时间”“范围”“方面”等抽象的、包含[/空间]语义特征的词,这是该语义特征引申后的结果。如例2“在两次东征之间,广州[发生]了著名的沙基惨案”中,“广州”是作为NP1处所、“沙基惨案”是作为NP2事物出现的,而并未涉及“在两次东征之间”部分。该句中“广州”一词是可以省略的,即例2d“在两次东征之间[发生]了著名的沙基惨案”。一句是可以成立的。“在两次东征之间”表示的是时间,但在句中占据的是NP1的位置,这说明NP1处既可以出现具体的处所,也可以出现抽象的时间等词(当然也不排除两者共现的情况,如例2本身)。当NP1处出现表时间的抽象词时,该部分仍使用了处所标志“在”,可见,“时间”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它具有与“处所”类似的使用环境、语义特征,是[空间]属性引申后的结果。
  作为VP一般应具备[/存在]或[/附着]或[/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而作为“发生”句,VP处的动词有且仅有“发生”,其特征应为:[/存在][/持续][/状态][-自主]。   至于NP2,在“发生”句中它必须表示某一事件,因此其语义特征为:[/事物] [/抽象]。如在以上例1至例3中,“超新星爆发”“沙基惨案”“变化”均是抽象的事件。
  2.“发生”句的语义指向。语义指向是指某个成分与其他成分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通过语义指向能揭示隐藏在显层句法结构后面的隐层语义结构关系。在“发生”句中,NP1后指宾语“VP/NP2”,用来说明宾语存在的场所,它是语义指向中的“发出者”;VP则指向系事NP2,说明NP1与NP2之间的关系,它也是语义指向中的“发出者”;NP2则无法外指,它只能充当“接收者”,即NP2或者被NP1与VP所指向,或者在其内部无论其有多少定语,语义上均指向其中心语。可见,“发生”句是NP2为核心的一系列句式的集合。
  例4 在对流层可能会[发生]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
  至于“发生”句的状语成分,它虽然是一个附属成分,但它也有语义指向的特征,既可以前指NP1,也可以后指NP2。如例4中,副词“可能”“会”均后指向NP2“天气现象”,而在下面的例5中,副词“都”则前指向NP1“人的形态、机能”。如:
  例5 这一时期,人的形态、机能 都 [发生]了巨大变化。
  3.“发生”句的时体特征。“发生”句的时、体特征使得该句式形成一个动态、静态并立的系统结构。(1)“时”特征。“发生”句具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超时态四种“时”特征。当其是过去时或将来时时,一般要出现时间标志(如例6中的时间词“1883年8月23日”、例7中的副词“一定”“会”);当其是现在时或超时态时,则不需要(如例8、9)。如:
  例6 1883年8月23日,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岛上,[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
  例7 今年一定会 [发生] 一件惊人的灾祸。
  例8 在猎户座背后的暗星云中,正[发生]着这样的变化。
  例9 我国梅雨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
  例6 中使用的是过去时,体现了“火山爆发”从无到有的变化,属动态“发生”句;例8中使用的是现在时,表现“变化”正在发生的情形,也应属动态“发生”句。而例7中使用的是将来时,表明事件并未发生,只能当作静态“发生”句处理。例9属于超时态的用法,即该句与时态无关,用来表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判断。这样,它也只能当作静态“发生”句处理。
  (2)“体”特征。“体”能反映说话者体对客观动作时间特征的不同观察方式,反映的是动作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它可分为完成体和非完成体。所谓完成体,是说话者从外部对事件进行观察,将其表现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解的事件,常常采用“V了”“V过”的形式。同样是完成体,形成的“发生”句类型却是不同的。如前所述,“V了”的形式表示的是事物从无到有的变化,属动态“发生”句;而“V过”的形式是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客观的描述,应属静态“发生”句。
  非完成体则是说话者从内部对事件进行观察,将动作分解,并截取动作过程中某个局部截面,关注事件的持续性,法语论文题目,常常采用“V着”的形式,这样形成的“发生”句是动态“发生”句。
  四、“发生”句成立的认知依据
  1.NP1(参照物) / 发生 / NP2(目标物)
  一个语言结构的形成并非完全任意,而与人们的经验结构密切相关。存现句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感知和认知对目标物NP2与参照物NP1进行对比,进而凸显NP2的句法结构。当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时,首先是看到它所存在的环境,再通过对照凸显出我们要观察的目标物的。参照物作为背景,不会引起我们过度的关注,而我们关心的重点是目标物本身,即:参照物的非凸显性与目标物的凸显性是“发生”句这一典型格式成立的其中一条依据。
  所谓感知,是人们通过五感将获取到外部世界信息的过程,它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而认知则是在感知基础上发展、延伸而来,是一个从具体感知到抽象认知的过程,它是人们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二步。
  通过感知,法语论文题目,人们能对所发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进行描述,进而将其从实实在在所处于的环境(即“参照物”)中分离出来。这只是完成了人们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初始的功能。只有到了认知的阶段,即通过大脑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体会或感受进行判断、给出结论才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高级阶段。
  如例1,就是通过“感知”,将看得见的“超新星爆发”从“仙后座”这一参照物中分离出来、进行强调的句子。这一过程中只应用了“视觉”这一基础的“感知”能力,而不需要应用人脑的高程度的再加工。
  而例3则不同,“变化”虽然可以通过各种指标、参数进行论证,但“变化”本身无法描述,它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这时,只有应用“认知”的加工,人们才能对其进行描述。而我们首先脑海中出现“中国大地”的形象,再以此为参照物,才能对“变化”进行刻画。该句的语义重点正落在“变化”上。
  2.NP1(背景信息) / 发生 / NP2(自然焦点)
  从“发生”句所传递的信息来看,NP1提供的是已知的背景信息,而NP2则是一般情况下的自然焦点。所谓焦点,是句子所表达的信息中着重说明的部分或说话者有意强调的部分,它分自然焦点和话题焦点两种。自然焦点一般位于句末,是该句式通常情况下凸显的部分;而话题焦点则是说话人在动态言语中出于对比目的而有意强调的信息。自然焦点与话题焦点不一定同一。如“发生”句中的自然焦点是NP2,而话题焦点则要具体略论,有可能是NP2,也有可能转移到NP1。
  例6 一时间张家整个陷入经济拮据的窘况,连基本的日常生活开销都[发生 ]问题。
  例7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例8 城里 到处都开始发生交通堵塞。
  在以上例子中,副词都使焦点由原来的自然焦点NP2转为话题焦点NP1。这是说话者在动态言语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信息处理的具体体现。因为以上的标记词均带有强制性对比重音,能凸显说话者着意强调突出的部分。
  五、小结
  参考文献:
  1.宋玉柱:动态存在句,载汉语学习1982年第6期。
  2.张先亮、范 晓:现代汉语存在句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潘 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的多维探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吴卸耀:现代汉语存现句,[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5.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探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雷 涛:存在句的范围、构成和分类,载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
  9.任 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载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1期。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