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阿Q正传是鲁迅最经典的小说之一,许多学者将其翻译成外文版本。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小说中有很多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民族特征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成为了小说翻译中最困难以及颇受争议的部分。本文选取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即法国作家米歇尔・鲁阿(Micheal Loi)1989年翻译的阿Q正传(Histoire d’AQ : véridique biogrqphie)以及中国外文出版社于2004年中法文化年之际发行的汉法双语版阿Q正传(la Véritable histoire de Ah Q),尝试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赏析小说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技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阿Q正传;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3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白话小说,堪称中国近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滑稽又悲剧的一生,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悲苦又病态的状况。主人公阿Q的名字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当时提倡白话文,用“洋字”讽刺了“国粹”派的主张。小说中有大量的词汇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科举制度以及浙东民间的婚丧习俗、土特产品、传统戏剧等,如秀才、哭丧棒、赛神、黄酒、貂蝉等。我们在法语文化中很难找到与这些文化点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如何恰当地将这些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因素翻译出去是鲁迅著作翻译的一大难点。
  鲁阿夫人可以说是法国汉学致力于鲁迅探讨的第一人,为鲁迅文学在法国的传播做出来重要贡献。鲁阿夫人翻译的阿Q正传版本不仅对著作中的文化因素作了大量的注释,同时力求展现鲁迅著作的文学性,从而让法国读者真正了解鲁迅。
  外文出版社发行的这版阿Q正传为汉法对照版,译者信息不详。这个版本发行于中法建交之际,关于传播中国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法国作家米歇尔・鲁阿(Micheal Loi)1989年翻译的阿Q正传(Histoire d’AQ : véridique biogrqphie)以及中国外文出版社2004年中法文化年之际发行的汉法双语版阿Q正传(la Véritable histoire de Ah Q),尝试赏析小说中相关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一、归化与异化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社会文化的异同是文学著作翻译过程中司空见惯的问题。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措施,是处理文化信息翻译时常见的两种措施。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所谓归化是指从源语到译语时,放弃源语的语言形式或文化形象,用译语中对应或相近的语言形式或文化形象取而代之,使译文更加流畅,也便于读者理解异域文化。然而,过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掩盖了不同文化的异同性,可能导致译文偏离原文,失去对原文的忠实。
  与之相反,异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还原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将源语文化最大地传递给读者,使之尽可能地感受不同文化间的异同性。需要注意的是,过分的异化,不顾读者的需求和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可能导致译文的晦涩难懂。
  阿Q正传这部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小说无处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处不显示着悠久的中国文化沉淀。关于这些文化因素的翻译,这两个译本是都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他们分别是怎样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度呢?接下来我们将分别通过略论文化名词、习语名言、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这几个文化因素,赏析这两个译本的文化翻译策略。
  二、具体文化点的处理
  2.1 文化名词的翻译
  例一: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一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鲁迅的这篇小说不是直接命名阿Q传,而是采用戏谑的措施在传的前面加了一个“正”。
  关于中文中这类专业文化名词的翻译,鲁阿总体上采用异化的方式,将中文中各种传的名目用法语词biographie (chronique de la vie d’une ou de plusieurs personnes)直接翻译出来,并附注了相应的解释,尽可能地还原了文中的文化因素,使法国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国丰富的纪传体文化的特点。如,内传biographie de saints(? intérieure ?), 外传biographie anecdotique (? extérieure ?), 别传biographie “autre qu’officielle”, 家传biographie de famille, 小传petite biographie。外文译本采用归化的措施,从词语的意思出发,将中国传记的不同名目用相应的法语名词翻译出来,试图让不懂中文的法国读者可以直接理解这些名词的意思。如,内传Vie secrète de…… ; 外传La légende de……, 小传Abrégé。
  例二: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 ,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是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这段话中,“赵太爷”、“秀才”,“黄酒”都是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有的名词词汇,一般法国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
  太爷是指旧时对知府、知县等官吏的尊称。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其塑造为一个地主劣绅的形象,代表着封建势力。法语中的seigneur 是封建领主或爵爷的意思。比较这两个法语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历史角色,鲁阿版将赵太爷译为Vénérable Seigneur Zhao更贴近中文意思。外文版本中,Honorable指收人尊敬的人,与整篇小说的主旨不相符。原文中,虽然鲁迅介绍说“赵太爷前台也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但后文中赵家遭强了,未庄人非常“快意”,我们可以判断赵太爷和钱太爷是因为他们的钱财和势力才受到居民们的“尊敬”甚至是“敬畏”。因此本文中“太爷”应该翻译为贬义或者是中性词。   “秀才”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产生的名词。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在法语中没有意思对等的词汇来表达这一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为了使译文读起来贴切自然 ,鲁阿译本和外文译本都采用归化的措施,借用了bachelier来翻译“秀才”这一文化名词。鲁阿译本还在后面加了注解,以帮助法国读者更好的体会中文中“秀才”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但是,法语中的bachelier与中文的“秀才”异同还是很大,笔者的看法是直接用拼音“Xiucai”然后加上简短的注解。如可译为Xiucai, aussi appelé shengyuan(生员), l’homme qui a envie d’être re?u à l’examen préfectoral annuel sous l’ancien système.
  “黄酒”是中国特有的酿造酒,以大米、黍米、粟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 - 20%。关于这一文化名词,鲁阿采用直译加注的措施,将其译为“vin jaune”并加以注解。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并非所有的黄酒都是黄色的,不同种类的黄酒颜色也不同,有米色、黄褐色和红棕色。外文译本采用意译的措施译为“vin de riz”,能够让法语读者很快理解这一文化信息,但是也可能让读者错过这一了解中国特色酒文化的机会。因此,我的看法是将其译为le vin de riz, 然后加注释对黄酒做一个简短介绍,采用异化策略,这样才能让法语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国特色的黄酒文化得到法国读者的认识。
  2.2成语、俗语、名家名言的翻译
  例一:孔子曰,“名不顺则言不顺”。
  “名不顺则言不顺”是一种儒家思想理论,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原文中的意思是指做传的名目没有取出来,故很难下笔。其意旨在说明阿Q并非传统传主所谓不朽之人。鲁阿和外文译本都选择对原文进行异化处理,以便让法国读者能够这一文化特色表达,未加解释。译文清楚明了,既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也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
  例二: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比喻即使只有短短三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别人。原文中该表达旨在突出阿Q从城里回来后的状态由穷途末路走向中兴,以及未庄人对他的态度也将会发生变化。两个版本都采用异化的措施,直接从字面意思出发翻译了中文这一习语,使法国读者能够清楚明了的接受这一表达措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例三: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
  例句中的两种绍兴戏剧在小说中经常出现,小孤孀上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处绍兴地方戏,“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是绍兴地方戏龙虎斗里的唱词。两个译本对这两处绍兴文化都采取了直译加注的方式,首先对戏词进行直译,小孤孀上坟分别译为: ? La jeune veuve seulette sur le tombeau de son mari…… ?、La jeune veuve sur la tombe de son mari。需要注意的是,鲁阿夫人作为法国人,虽然对鲁迅先生有过深入的探讨,但是她在这里却将小孤孀上坟这一戏曲名译为了一句戏词。由此可见,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更是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跨文化活动,文化因素的翻译是翻译中一个很大的鸿沟。
  2.3 历史文化背景的翻译
  例一: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问题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变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二字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这一段中暗含两处历史背景知识。首先,“引车卖浆之流”即拉车卖豆腐脑的人。这是当时复古主义这林纾打击蔡元培的话,认为白话文是比较粗疏下等的语言。鲁迅以“引车卖浆者流”借指倡导白话文的蔡元培,反讽攻击白话者。鲁阿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手法,将其译为:analogue à celui des tireurs de pousses et des vendeurs de fromages de soja。为了帮助法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鲁阿还对这段历史做了相应的注释。
  其二,“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三教”指的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而“九流”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一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成语对法语读者来说非常费解,如何既把这一说法引入到法语中,又能帮助他们理解这一信息呢?两个版本采用的是直译加注的翻译措施,他们都将“三教九流”翻译为:Trois Cultes Neuf Ecoles,然后分别标注解释(即:三教是儒教、佛教和道教,九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其它几个流派。)如此处理基本保留了原文文化特征,很好的传播了中国文化。
  例二: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是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妲己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王商纣王的宠妃,纣王对她言听计从,整日迷醉于酒池肉林,激起反抗,周武王发动诸侯伐纣,并一举灭商,褒姒是周幽王的往后,为博一笑,幽王命人燃起烽火,擂鼓报警,各诸侯赶到后又退兵折返,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结果幽王失信于诸侯,西周灭亡。貂蝉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法国人看不出妲己、褒姒、貂蝉和商、周、董卓灭亡的关系。两个译本都将这些名字音译,并增加了注脚,对这几个女性人物做了简短介绍。鲁阿译本还添加了鲁迅此处的创作意图,以帮助法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相关历史知识。   例三: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名师指教过,但他关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
  首先,关于“男女之大防”这一封建礼教观念,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即男女授受不亲,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译者很难将这一中国封建礼教文化点直接翻译成法语并让法国读者接受。两个译本都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将这一中国历史文化点很好的传达给法国读者。鲁阿译本还对这一文化点作了简短的注解,以帮助法国读者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这两个版本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鲁阿译本不仅完美地诠释了这一段中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也注重还原鲁迅原文的行文结构和文体风格,使法国读者可以了解到鲁迅著作的文学性。
  其次,鲁迅这段文字是正话反说,目的是为了表现阿Q为代表的一代中国民众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肮脏思想。所以,关于“正人”这一词语的翻译为un homme plein de correction或是un homme de haute moralité,然后加以注释,或引号,引起法国读者的注意,以便更好地传达这一文化信息。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非对立,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方式,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翻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的一种重要方式。译者应尽量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独特文化色彩,同时保证目的语读者在阅读中不会出现误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并逐渐接受异域文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和赏析,可以看出两个译本主要使用异化的处理措施,法语论文范文,力求忠实地展现出原文的文化魅力,有利于传播其中蕴含的博大的中国文化。同时,也适当采用归化或者加注释的方式,力求呈现原文的文化信息。其中,鲁阿译本的译本更加细腻、丰富,译本中通过大量的注解,最大化地保留了鲁迅原文的文学性,有利于法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鲁迅思想以及他笔下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鲁迅. 阿Q正传(汉法对照)[M]. 外文出版社,法语论文网站, 2003年1月1.
  [2]米歇尔・鲁阿(Micheal Loi). Histoire d’AQ : véridique biogrqphie[M].1989.
  [3]鲁迅. 阿Q正传[M].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