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关联理论对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启示[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法语论文范文,在处理文化缺省问题上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法语论文题目,本文阐述了文化缺省的成因,并应用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准则,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进行略论和重构,强调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采用不同的策略,实现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再现原文的美学特质,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
   关键词  关联翻译观  文学翻译  文化缺省
   Abstract  As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 also provides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aling with cultural default.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on and further analyzes reasons for cultural default. Based on principle of optimum relevanc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ranslator adopts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gnitive context to realize purpose of original-language authors and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cater to expectation of target-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literary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 Sperber,和D. 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着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探讨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探讨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探讨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关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影响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影响。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准则”(principle of 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应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著作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准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 (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 A melody is heard, played upon a flute. It is small land fine, tell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the horizon. The curtain 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 。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getup with 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Romeo: What have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罗密欧与朱丽叶,Act 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刘季春,1996:90)
   (4) “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A knot!” 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 / recreation )。重构综合应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 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译文: 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   (6)“If you mean Darcy”, cried her brother,“…but as for the ball, it is quite a settle thing, 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 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应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关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著作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 “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异同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作用。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准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著作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著作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著作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著作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探讨结合起来,将语用学探讨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准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准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探讨,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探讨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法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探讨.刘重德主编.法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探讨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12.金圣华.桥畔译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1997
13.刘靖之.翻译———文化的多维交融[J].中国翻译:2000;(1):22-25

1 2  下一页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