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法汉习语中的文化异同和习语翻译[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异同反映在习语中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环境、风俗、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异同。文化异同对习语的形成有巨大的作用,而同时习语的文化因素也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者应极力探究习语翻译的合适途径,以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关键词:习语;文化异同;习语翻译
  Abstract: An idiom is a phrase which is an established and fixed part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they bear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a nati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idioms are mainly shown in four aspects. They are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idiom formation, and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idioms are difficult points in idiom transl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proper methods should be used to make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both keep the national features and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idiom translation
  1习语的含义及特点
  1.1习语的含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指习语是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习语形成于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习语同文学著作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措施等方面有显着异同,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P78)。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措施,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1.2习语的特点
  (1)习语具有固定的结构,不能任意拆开、替换。例如:在法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live from hand to mouth (勉强糊口)”,不能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也不能写作“live from a hand to a mouth”;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把“乱七八糟”说成“乱八九糟”。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成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异同。例如:法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pull one‘s socks up (振作起来,鼓起勇气,加紧努力),切不可根据组成这一习语的4个部分,把这个习语理解为“提起自己袜子”。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其他的例子还有to cut no ice(毫无效果),a baker‘s dozen(格外优待),know where the shoe pinches(知道困难所在)等。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后来“face the music”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又如汉语中的“毛遂自荐”原指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客毛遂,见平原君挑选20名说客去联楚抗秦尚缺一人,就自荐前往的故事。后来用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要求担任职务或工作。
  (4)习语大多有鲜明的形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髓,因而习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习语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法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lead a dog‘s life”与“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与“穷得像乞丐”,“fishing in the air”与“水底捞月”。
  2法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异同
  法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学、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P23)而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法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异同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法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打渔为主;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东部,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异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法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而在法语中则有许多有对于船和海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当某人发财时)”,“water under the bridge(无法挽回的过去)”,“be of the first water(第一流的)”等。
  而且,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异同。如在汉语中有“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等。而在法语中则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Take a French leave”,“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此地盛产煤,意为多此一举)”,“go Dutch”等(P65)。
  2.2传统习俗异同
  在法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异同是多方面的。“狗”在汉法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无机会)”、“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龙”与法语中的“dragon”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不同。“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图腾(P46)。“龙”在汉语成语中经常和吉祥的事物用在一起。例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而“dragon”在法语中指一种“有翅膀和爪子,能喷火”的猛兽,它与帝王毫无关系,而且还常用作贬义,指凶悍****的人。因此,“dragon”在西方的习语中很少见到。

1 

法语论文网站法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