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汉语和法语这两种语言中有一种类似现象,即一些原本表示否定的词在特定句式、句型中不具有否定意义,且有法语论文没有这样的否定词不作用句子的肯定意义。这些词被称为否定羡余或否定赘词。本文考察了汉、法两种语言中的此类现象,略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否定词;否定羡余;否定赘词;汉法语比较 1. 引言 在对现代汉语和法语的探讨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两种语言中都有一种类似现象,即有些否定词在某些表达式中不具有否定意义,有没有这样的否定词不作用句子的肯定意义。比如汉语句子“今天差点儿没累死”中的“没”;法语句子Je crains que la police ne vienne trop tard (我担心警察来得太晚)中的ne。在汉语中,朱德熙(1980)等称类似“差点儿没”中不具否定意义的“没”的成分为否定羡余成分(redundancy)。法语中,本应表示否定意义的ne在上述句子中被称为赘词(explétif)。汉语和法语中这两种不同的提法指的是一种相似的语言现象,即一些原本表示否定,但在特定句式、句型中可有可无且不具有否定意义的语言成分。为方便论述,本文把汉语和法语中的这类语言现象统称为“否定赘词”。 在汉语中,否定赘词有“没”、“不”、“别/不要”、“未”等;在法语中,否定赘词只有ne。 2. 汉语中的否定赘词 汉语中的否定赘词都出现在特定的句式中。这些句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1 表示事实上还未发生某事的一些句式。如:差(一)点(儿)/(没)/VP;险些/(没)/VP;几乎/(没)/VP;(没/未)/VP之前;差……(到/不到)×点;等: (1)一根钢筋差点没要了他的命。(=差点要了他的命) (2)去年发大水,他险些没被大水冲了去。(=险些被大水冲了去) (3)易飞几乎没把肚子给笑破了。(=几乎把肚子给笑破了) (4)在赖某没出门之前,我们都没动。(=在赖某出门之前) (5)在她未出嫁之前就和她认识了。(=在她出嫁之前) (6)差五分不到十二点,该开始啦! (=差五分(到)十二点) 在例(1)-(6)中都出现了否定赘词“没”、“未”、“不”等,去掉这些赘词,句子还是同一意思。朱德熙(1980)在略论“差点儿没”=“差点儿”时认为,“没”是一个否定羡余成分,是“说话人为了强调事情没有发生这一点,在VP前加上一个否定词‘没’”。石毓智(2001:223)也认为:“纯粹的羡余否定词是没有的,它们都有一定的影响,最常见的是加强否定语气。”这种理论上的解释方便进行话语略论,但在实践中验证起来有一定困难。比如我们很难验证张三说“今天差点儿没累死”就一定比他自己说“今天差点儿累死”要强调“没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验证张三说“今天差点儿没累死”就一定比李四说“今天差点儿累死”的语气要强。真正要表示加强语气的,恐怕主要还不是这些言语因素,而是配合这些言语因素同时表现出的某些非言语因素,包括说话时的音高、重音、神情、身势语等。不过在表示对这种“强调说”有不同见解的同时,有的学者可能走得过远了点,比如曾少波(2004: 40)指出:“‘没有VP之前’的句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它与汉族人民谦恭、内敛、守常等社会心理息息相关。”这种“文化说”的结论似乎赋予了一个否定赘词太沉重的负担。 我们承认此时的否定赘词可能具有某种强调的影响,也可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但我们认为,在这些句式中用不用否定赘词,起首要影响的还是个人的语言习惯:有的人习惯说“差点儿/VP”,而有的人就习惯说“差点儿没/VP”。至于是说“差五分八点”,还是“差五分不到八点”,那就更是不同的人各自的语言习惯了。 石毓智(2001:217)在略论类似本文例(1)-(3)的句子时说:“差点儿”、“几乎”、“险些”是意义相近的同义词,“类似于一个否定词的影响”。从这种观点看,我们可以把明显的否定词(如“不”、“没”等)看成一级否定词,这些词加否定词就构成“否定之否定”,如“他不是不用功”(=他用功);把隐含的否定词(如“差点儿”、“险些”等)看成二级否定词,这些词加否定赘词就构成“否定加否定”,如“他差点儿没饿晕”(=他没饿晕)。 2.2 表示内心想尽量避免发生某事的一些句式。如:当心/小心/(别/不要)/VP;忍住/(别/不/不要)/VP;避免/防止/(别/不要)/VP;阻拦/阻止/(不/不让)/VP;等: (7)当心别被温馨短信忽悠了。(=当心被温馨短信忽悠了) (8)服药小心不要伤害心脏。(=小心伤害心脏) (9)你能忍住不笑吗? (=忍住笑) (10)患者应该避免不要盲目按摩。(=避免盲目按摩) (11)如果和妈妈睡一个床上,要防止不要压着他。(=防止压着他) (12)只是怕女友的家人阻拦不让他们见面。(=阻拦(让)他们见面) (13)我无法阻止他不来。(=阻止他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