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知语言学家 Van Hoek 通过对英语句子内部照应现象的略论 ,认为确定观念参照点的三个因素中 ,显著性和观念联系性对句内共指的作用要优先于线性语序 ,而一些汉语探讨者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文章从法语入手 ,对法语中的照应现象作一略论 ,检验 Van Hoek 的照应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法语中的句内及语篇照应现象。 一、 引言 自从 Van Hoek 提出英语的照应理论模式后 ,很多汉语语法律者以此为参照 ,纷纷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作了深入的研讨。有的就英汉第三人称的照应功能做了对比探讨 ,如王灿龙 ,赵宏、 邵志洪;也有学者以英语为参照点认为汉语并不严格遵循线性准则 ,即汉语中存在后照应的句子 ,如高原 ,刘礼进;董娟娟通过对高原、 刘礼进所给例句的略论 ,认为遵循名词在前 ,代词在后线性语序准则的句型才是我们熟悉的句型。而法语这方面的探讨甚少 ,在法语中是否大部分句子和汉语一样遵循线性准则 ,法语中是否存在违反线性准则的后照应句子 ,Van Hoek的照应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法语中的照应现象 ,其原因何在,本文试图围绕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研讨。 二、 Van Hoek 的照应理论在对汉法句子进行略论之前 ,我们先了解一下Van Hoek 的照应理论。此理论框架中有两个重要概念:观念参照点和领地。观念参照点(简称参照点)是认知主体首先感知的某个实体 ,而参照点所在观念结构被称为这个参照点的领地[1 ]。Van Hoek认为 ,显著性、 线性语序及观念联系性是确定观念参照点的三个因素 ,其中 ,线性语序对参照点选择的作用与显著性和观念联系性相比较弱。在领地内 ,一个指称对象若要与参照点同指 ,它必须以高可及性标志出现 ,而参照点以低可及性标志出现 ,前者的可及性必须高于后者。当参照点以高可及性标志出现 ,那么这个指称对象不能与参照点同指。关于指称词语可及性高低的标示 ,许余龙已有较详细的叙述 ,在此恕不赘述。 三、 汉法第三人称代词的对比代替人或事物的代词叫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分三身代词和非三身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包括在三身代词内[ 2 ]。关于一个词语的解释若不能从语篇中词语本身获得 ,而从该词语所指代的对象中寻求答案 ,便产生了照应关系。韩礼德和哈桑认为 ,人称照应是语篇照应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第三人称代词在人称照应系统中具有内在的语篇衔接功能[3 ]。在汉法代词系统中 ,第三人称代词在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影响。共同点:第三人称 “他、 他们” 指对话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为了分清人的性别 ,称代男性用 “他”,称代女性用 “她” 。如果指称有男有女的一群 ,用 “他们” ,同时指称人和事物时 ,也用 “他们” 。不同点:汉语中称代事物用 “它”,法语中由于其名词有阴阳性之分 ,称代事物时不与 “它” 对应 ,而与“他或她” 对应;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表个体的有“他、 她、 它” ,表群体的有 “他(她、 它)们”,与之对应法语中第三人称代词有非重读词形和重读词形 ,前者包括作主语的 il ,elle ,il s ,elles ,作直接宾语的 le ,la ,les ,作间接宾语的 lui , leur 以及自反代词 se ,后者包括lui ,elle ,eux ,elles , soi 等;汉语中作主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词形相同 ,与其对应的法语中词形各不相同;现代汉语中代词宾语一般位于动词后 ,法语中宾语若是人称代词 ,则放在动词前相对位置[ 4 ];汉语中表 “自个儿” 的代词属非人称性代词 ,而法语中自反代词被包括在第三人称代词内。汉语中的领属关系通常通过 “的” 来实现[ 5 ],如那个姑娘的脸 ,法语中一般用介词 de 表示领属关系 ,通俗语言常用介词 à取代 de[ 6 ];汉语中人称代词 /虚词 “的”/中心语表示的领属关系 ,与之对应的法语结构为主有形容词 / 中心语;汉语中表领属关系的人称代词词形与主有者的人称和数有关 ,而法语中主有形容词词形不仅与主有者的人称和数有关 ,还与所有物的性数有关。另外部分词还会受一些特定规则的制约,如 son 不仅用在一切阳性名词或形容词之前 ,还用在以元音字母或哑音 h 开始的阴性名词或名词词组前。 [7 ]此外 ,法语中主有者的性别不作用主有形容本论文由外语论文网整理提供词的词形 ,关于汉语中 “他的书”和 “她的书” 可以使用法语中同一个短语 “son livre”来表达,因此有可能混淆。为避免发生混淆 ,本文所举的法语例子中主有形容词所表达的主有者的性与在句内照应中可以共指的先行词的性保持一致。如在 “Marie lit son livre” 中 ,由于 Marie 为阴性 ,所以son表示 “她的” 而不是 “他的” 。而现代汉语中则没有这种情况。 四、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句内照应与法语相应结构的对比 汉语中同一个句子内同指的人称代词和名词在线型结构中的顺序有严格的单向性 ,一般是充当先行词的名词在前 ,充当照应语的人称代词在后[8 ]。我们以 《Le Petit Prince》 [9 ]法文版前五十页及其相应的中文译本四十三页约八千字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实例作为语料 ,通过对所选取的文本及语料的略论 ,我们发现,不仅汉语遵循这一准则 ,与汉语结构相对应的法语中大部分句子结构也遵循该准则。这是汉法第三人称代词句内照应单向性表现一致的地方。如:L es serpents boas avalent leur proie toutentiè re ,sans l a m a ^cher .[9 ](1a)大蟒蛇嚼也不嚼(它)地就将(它们的)整只猎物吞下。 (1b)L e pet i t p ri nce ,alors , ne p ut contenir son ad2miration.[9 ](2a)但是小王子已经禁不住(他的)在赞叹。 (2b)不同点:1)针对汉语中的同一个物主代词 ,法语中为了和所修饰名词的性数保持一致会至少有两个不同的词形。如,关于 “他的”,法语中会有 son , sa和 ses三个词形。2)汉语中与先行词共指的物主代词常可以省略 ,而相应法语中位于名词中心语前面的主有形容词则很少省略。在我们选取的文本中 ,汉语物主代词的省略共有 11 处。主语 > 直 接 宾 语 > 间 接 宾 语 > 旁 语( Keenan &Comrie) ,显著性在句子内部大致符合以上语法关系等级体系。 [10 ]从所举例子中 ,我们看到 ,作为先行词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其显著性均高于后面的指称词语 ,而且作为参照点的先行词的可及性低于后面的指称代词 ,故两者可实现共指 ,可见 ,Van Hoek 的照应理论中的线性准则和显著性准则不仅可以解释汉语句内共指现象 ,也可以解释法语句内共指现象。在我们所选取的文本中 ,也有充当先行词的名词在后 ,充当照应语的人称代词在前的现象。如:Malgréson mauvais caractè re , mon f rè re abeaucoup d’ amis.[11 ](3)Par sa gravitéet sa f ré quence , le suicide esté videmment en tê te.[ 12 ](4)例句 ( 3) 尽管违背了线性语序 ,但由于主语mon f rè re 显著性高于限定语 son ,且前者的可及性高于后者 ,故仍可以实现共指。例句(4)中介词短语与后面句子主干处于同一个领地内 ,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性短语符合整个领地内的参照点对它的要求 ,即名词性短语的可及性高于句子的主语 ,故两者可以实现共指。可见显著性及观念联系性关于法语句内共指的作用要优先于线性语序。汉语中的句内后照应现象 ,由于汉语具有重意合的特点 ,其违反单向性的后照应句子一般是零下指句[13 ],而法语中则很少有表指称性的词语省略的现象 ,以上为汉法简单句句内后照应现象的区别。 五、 汉法第三人称代词语篇前指照应对比 由于汉法简单句均存在句内前、 后指照应现象 ,故由句子组成的语篇也应有前指照应和后指照应 ,下文我们对汉法第三人称代词语篇前、 后指照应进行对比。本论文由外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英语论文,论文,英语论文,法语论文题目,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法语论文,留学生论文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