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交际策略是语用学的热点问题。它是有效实施交际意图的潜意识计划,决定了篇章的内外部结构,说话人根据交际策略选择和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强迫言语行为不同于命令、请求、俄语论文建议等其他类型的言语行为,后者可以在单句层面实现;而前者因其自身语义的局限性通常在对话层面实现。本文试图系统阐述交际策略对有效实施强迫言语行为的影响和作用,为俄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及可操作的语料。 关键词: 强迫言语行为; 交际策略; 说话人; 受话人 1.交际策略的界定 交际策略(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стратегия),亦称话语策略(речеваятактика),是一种语言使用的策略。有关它的界定众说纷纭。一部分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定义,认为交际策略是潜藏在具体言语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另一部分人从交际角度界定,认为交际策略是弥补第二外语学习者与会话者知识异同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两种观点,以下定义较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1)交际策略是指“说话者表达意义遇到某种困难时所采用的系统化的技巧。”(Corder 1977) 2)交际策略是指“当会话者在没有表达意义所需的(语言)结构时试图就意义相互达成的协议。”(Tarone 1980) 3)交际策略是指“某人完成特定交际目的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采用的潜意识计划。”(Fearch and Kasper 1983) 4)交际策略指“使用尚未完全掌握的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解决难题的技巧。”(Stern 1983) 5)交际策略指“作为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一种心理语言计划,具有潜在意识性,学习者可用来替代无法完成的某个表达计划。”(El1is 1985) 6)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交际某一刻因找不到准确的语言形式而有意识地应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交流某个观点。”(Brown 1987) 7)交际策略是“交际者为了解决第二外语交际中的困难而有目的和有意识地采取的策略。”(Bialystok 1990)(详见王立非2000:124) 无论从何种角度定义,目前对交际策略概念普遍接受和引证的观点是,“交际策略指有效实现交际意图的计划,该计划在考虑主客观因素和条件时,确定篇章的内外部结构,说话人据此选择和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手段。”(Иванова1991:52-53)交际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策略具有心理特征;2)策略具有交际意图;3)策略与交际情景和交际人密切相关;4)策略对构成篇章的词汇组成、句法组成、结构组成和语义内容具有决定影响。”(Иванова1991: 53) 我们知道,正常的对话不是一个话题有组织地向前运行,在对话过程中,有许多相互打断、相互破坏、突然的行为。对话在扩展、触及各类话题时,都要服从于解决说话人在交际中提出的与其交际意图有关的任务。正是在试图解决这一任务过程中,对话得以进行,所有的对话片段(отрезокдиалога)都构成话语相互联系的整体。进入交际中的说话人要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目的确定后,说话人试图控制受话人的精神和情感过程,使其最终同意执行行为。 说话人在“略论”(обработка)受话人相关信息并决定采取相应对策时,所使用的方式就是交际策略,以此来解释对话层面各个言语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策略概念对语言交际进行略论是探讨语言交际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策略可以从诸多方面解释交际双方在话语中的相互影响。 对于策略的内涵,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1998 : 219)的观点是,“话语策略就是在某个交际阶段选择某种言语行为”。И.В.Труфанова持同样观点,在她看来,“话语策略本来就是言语行为,只不过不像言语行为那样被孤立地探讨。”(Труфанова2001:60)策略的本质特征是“灵活性(гибкость)、可变性(изменчивость),二者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相互影响下直觉地反映出来的。”(Иванова1991: 52)许多策略并不是在一个语句,一个言语行为之内就可以完成。 Т.В.Матвеева(1994 :125)认为,“话语策略既用于言语行为层面,也用于篇章层面。”从表达方式上看,策略可以直接言明,或有意隐蔽真实目的。“话语策略是说话人实施一个言语行为(单个语句)和若干个言语行为(篇章)时应考虑的参数。话语策略决定说话人采取何种手段实施言语行为。”(孙淑芳2002:34) 2. 对于强迫言语行为 强迫言语行为,即强迫交际行为,由语言中广泛使用的、规约化的单个言语行为,如命令、劝告、请求、威胁、奉承等构成连续整体。强迫言语行为不同于命令、请求、建议、劝告、准许、禁止等其他类型的言语行为,因为强迫语势无法用单个的显性施为句表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通常需借助一系列结构上相互联系,意义和意图上相互统一的言语行为连续整体来间接实现。这决定了实现强迫语势的手段不是单个的语句,而是意图和交际行为的统一体--—对话(диалог)。言语行为理论的许多探讨者都公正地指出,要确定人际交往的单位及其类型以及它们在交际中的相互关系,单靠言语行为理论的探讨是不够的,因为该理论仅限于脱离实际交往过程的单个言语行为。 在人类的言语活动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言语作用(речевоевоздействие)中,而且他本人也是言语作用的主体。一般而言,有强迫语义的动词都体现了使役主体(说话人)的基本特征,即忽视使役客体(受话人)的意愿,通过外在的体力方面,内在的生理、心理方面的作用,使强迫更加坚决。 考虑到这些特征,我们认为,“强迫言语行为”是使役主体对使役客体施加的言语作用,该作用具有忽视使役客体意志、意愿、利益等特点,并通过克服他的抵触而实现,可能是显性地表达或隐性地存在于使役主体的意识层面上,由此构成“强迫语境”(ситуацияпринуждения)或称强迫对话(диалогпринуждения)。强迫语境包括以下成素:1)强迫者(принуждающий); 2)被强迫者(принуждаемый); 3 )交际双方地位(субординация)。可以说,在强迫语境中,使役主体限制了使役客体自主行动的权利。 强迫者,即说话人,是倡议方,其特征是忽视使役客体的意愿,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表达其意志,并且意图始终不变。意图决定说话人的话语意义,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交际角色构建交际策略并选择应用相应的言语行为。 被强迫者,即受话人,出于自我保护需要,往往与施加给他的作用相对立。在具体语境中,受话人通过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场合等语用因素形成的策略来实现自我保护。在交际角色不变的情况下,受话人的策略不断变化:可能是积极或消极的抵触,也可能是显性或隐性的表达,甚至是采取进攻性策略(наступительнаястратегия)。社会地位指交际双方的社会等级关系。 交际双方地位不平等时,受话人没有选择是否执行行为的自主权;地位平等时,他有选择是否执行行为的自主权。前一种情况的话语策略相对简单,后一种情况的话语策略较为复杂。“当双方社会地位的异同,以及受话人受道义约束、利益驱动而必须或愿意执行行为时,说话人的话语策略相对简单,必要时,只须明指或暗示对方有责任、有义务、有好揣去执行行为。 如果受话人的社会地位、道义处境、利害关系使其在是否执行行为上可能有所选择,甚至产生犹豫、抗拒心理,说话人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较为复杂的策略,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陈述利害,指明义务;或解除其困惑,鼓舞其意志,使话语能有效地影响于受话人的理智、感情和意志,使受话人作出符合预期的决断,并付诸(或放弃)行动,以收到‘言后效果’。”(孙淑芳2001 :214-215) 综上,在对话层面上,强迫言语行为、强迫交际行为、强迫语境、强迫对话这几个术语的内涵是相同的,表明说话人的强迫语势在意图和交际行为的统一体--—对话中实现。 3.强迫言语行为中的交际策略 3.1 说话人交际策略 针对强迫语境,说话人交际策略有以下步骤:“1)强迫者有目的,该目的只有通过对方的合作以及双方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2)说话人有某种初始计划(исходныйплан),该计划通过一系列行为来完成;3)遇到心理素质较强的对方抵触时,俄语论文网站,俄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