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教学中“中俄文化异同”渗透
一、 序言 “俄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用俄语思维、表达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往,我们的俄语教学侧重于对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忽视了文化因素对语言的作用。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学生虽掌握了词汇和语法等内容,却不能有效的进行思想交流,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也不近相同,所以学习语言就是将所学语言国的历史、政治、民俗等文化因素进行对比、融合的过程。因此需将文化背景知识与俄语教学结合起来。 二、课堂教学中“中俄文化异同”渗透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作用和制约着言语交际。要想表达准确,符合国情,必须了解文化背景。因此,文化异同渗透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把它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是我从“词汇、习语、习俗、交际对话本文由外语论文网收集整理”四个方面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俄语文化异同渗透。 (一)在词汇中文化异同渗透: 词汇有字面意义,也有它的隐含意义。学生学外语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而且应当了解词汇的涵义。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适当地向其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词汇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самовар(俄式茶炊)一词时,可以渗透俄罗斯人“喝茶”的特别讲究[1]: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早餐时喝茶,一般情况下吃夹火腿或腊肠的面包片、小馅饼。午餐后也喝茶,除了往茶里加糖外,有时加果酱、奶油、柠檬汁等。特别是在星期天、节日或洗过热水澡后,更是喜欢喝茶。他们把喝茶作为饮食的补充,喝茶时一定要品尝糖果、糕点、面包圈、蜂蜜和各种果酱。俄罗斯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许多家庭都有以“茶”奉客的习惯,当你到其家做客时,主人通常会问:“您想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假如你选择喝茶,主人就会说:“我这就把茶煮上。”喝茶可谓是他们的一大嗜好。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措施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中国的饮茶习惯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俄语论文,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二)是讲究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究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俄语论文网站,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俄罗斯饮茶十分考究,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碟很别致,因喝茶时习惯将“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边。茶具有的人喜欢中国陶瓷的,有的人喜欢玻璃的。但最习惯用“茶炊”煮茶喝,尤其是老年人更为喜欢。茶炊实际上是喝茶用的热水壶,装有把手、龙头和支脚。长期以来,茶炊是手工制作的,工艺颇为复杂。有这样的一句俗语“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去图拉不用带茶炊),告诉学生图拉是俄罗斯盛产茶炊的地方,因此这句话表示“多此一举”。 又如:在讲водка(伏特加酒)时,渗透俄罗斯人离不开酒的文化背景知识。俄罗斯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考证[2],酿酒业的出现归功于制蜜业的发展。在公元 880-890年,“蜜酒” медовуха开始在民间出售,其酿制工艺与葡萄酒极其类似,产生于921年的桦汁酒香气四溢,人们开始在蜂蜜中加入啤酒花。1284年,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被称为国酒的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