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适应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新形势,培养运用型、复合型的俄语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大学俄语精读教学法的探讨。本文主要研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知识对提高俄语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交际能力 俄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211-02 现在,不少俄语系大学生虽然通过了俄语系四级考试,甚至是俄语系八级考试,已经具有较强的俄语系语言知识,但在实际的交际中却是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严重脱节,出现了许多交际失误,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作为俄语教师,我们要从自己的实践教学入手。本文首先以赛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略论俄语系学生语言能力与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相脱节的现象,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纠正语言能力与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相脱节的重要性。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希望谈话双方能开诚布公、各抒己见、不要拐弯抹角。但是,在实际交际中却经常出现语句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不一致。针对这种现象,塞尔在修正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针对直接言语行为而言的,间接言语行为是特殊的言外行为。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他的依据是:显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据施为动词来判断: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这三种主要句型通常表达各自的言外之力,即陈述、疑问、命令。他把这种与语句类型相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字面言外之力,而把不具备这种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间接言外之力。(何兆熊,2000)例如: ——Вы сейчас выходите? 这是一个疑问句,它的显性言外之力即字面意思是提出问题,但当在不同的情境下,例如,在公共汽车上或轻轨上,车厢里人很多、很挤,站在后面要下车的人对站在他前面的人说了这句话,假如前面的人不下车,这句话就不是该句话的字面意思,就不是询问,而是应该把这句话理解为是站在他后面的乘客发出的请求,请求他向旁边让开点,换句话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隐性的言外之力是请求的意思,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表现的言外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俄语精读教学 大学俄语精读教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作用,班级学生数量偏大,教学任务比较重。又受索绪尔和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的作用,重视探讨语言本身,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导致了以“语言中心”“讲授中心”和“课文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没有强调句子的话语意义,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考试时卷面成绩很高,可在实际的交际情景中却笑料百出。为了提高俄语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的水平,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介绍一些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创作机会,使他们学会掌握和应用语用知识,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一些语言现象。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目前俄语教学的启示是在俄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正确处理好下列几个二元关系的问题。 (一)形式与功能 作为大学俄语教师,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提高学生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言语中语句的形式与功能,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真正意思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存在着不对应的语言现象。换句话说,同一语言行为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语句又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行为。例如几个好朋友在聚餐,此时Лиза对Максим说:Можете ли вы передать мне соль?在此情景中,句子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不能只按照句子的表面意思去理解,也不能因为该句子是疑问句,所以它的施为用意是“询问”Максим是否有能力递给她糖。实际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请求”,而“请求”的言语行为是间接地通过“询问”这一言外行为来完成的。因此,“请求”这一言语行为叫做“首要的以言行事行为”,把“询问”这一言语行为叫做“次要的以言行事行为”。还有Ты должен нам помочь.这个句子在形式上是陈述句,但是它的首要言外之力却不是陈述功能,不是陈述你应该帮助我们这个事实,而是说话人用陈述句式表达请求这一首要的以言行事行为。除此以外,俄语祈使句也不一定都表示说话人督促受话人去进行、完成(或不进行)某一行为,它还表示很多别的情态意义,但这时它的祈使意义已经削弱。例如:А что знает, что в октябре такие морозы ударят? До пятнадцати градусов! Картошка возьми да вся и померзни!此句中的возьми的命令式意义已经削弱,而是表示过去突然、任意行为之意,这使句中所陈述行为的突然色彩意义更加鲜明,但此时的возьми已经没有实在的意义。 (二)准确与得体 即使你掌握了所有的俄语语法知识,你也未必说的话都得体。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提示我们语法正确无误的语句在现实交际中并非都是得体的。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第一,说话人。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必须考虑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同样一句话由甲说出来是有效得体的,而由乙说出来可能就是无效和不得体的。如在快乐男声的比赛现场,俄语毕业论文,只有评委评论谁唱的好与坏才是生效的,才是得体的。如果是主持人在现场评判选手们的表现,就显得不得体而且是无效的。第二,受话人。受话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对话语的风格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说话人要依据以上各要素,根据自己和受话人关系的远近来决定应该用什么称呼,应该选择哪些词语,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有的时候,并不是说话越间接越好,越间接越礼貌。在俄罗斯的日常生活中,陌生的成年人之间用вы来称呼对方,当他们的关系变得比较亲近的时候,他们就会说Давайте перейдём на ты.如果你不分关系远近,一律用вы来称呼,这样做是很礼貌,俄语专业论文,但是有的时候对方听起来就觉得不舒服,觉得你们的关系被拉远了。所以,我们在具体的环境中要选择合适的语言。第三,国情。关于我们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你不仅要学好母语,了解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同时还要意识到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言传播者,除了要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熟知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要知道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不得体的语言现象。例如:以“上哪儿”为例。这是中国人经常用的打招呼用语。如果你问俄罗斯人“Куда ты идёшь”,以此来打招呼,会显得不礼貌,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俄罗斯人会认为你是打听他们的隐私,他们就会觉得不舒服,有点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