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宁在探究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表现出三个特点:现实性、灵活性、论战性。这些是很值得我们吸取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Abstract:Lenin in exploring Russian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road, show three features: reality, flexibility, polemical. These are well worth we learned. 关键词:列宁 革命 建设 马克思 Key words:Lenin revolution construct Marx 作者简介:杨光(1958―),男,江苏如皋人,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探讨 列宁对共产主义理论的贡献是举世注目的。他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准则时,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思想。其中最引人注视的是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道路的理论;这是对于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并且建设社会主义的学说。这一学说的产生,倾注了列宁的毕生心血;特别是在探究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前途的过程中,列宁的理论思维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现实性、灵活性和论战性。本文仅就此三个特性做一简略阐述。 一 当我们翻开列宁的作品时,时时会直接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点,列宁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在马克思本身的观点里;当然搞懂马克思的理论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始终应用于俄国的实际,极具现实感。①在探讨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后,列宁就专门探讨俄国的资本主义状况;同时批判民粹派和自由派,扫清它们在理论上对工人阶级的不利作用,从而为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列宁特别注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的看法,试图从革命导师那里直接汲取思想武器。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西欧革命与俄国革命联动的思想,列宁就根据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情况加以应用。 按照列宁的观点,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不是机械、刻板的公式、会自动发挥影响;而是在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起来革命、与资本家阶级展开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②共产党的影响是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通过略论当时的社会环境、阶级力量的对比来指明正确的道路,从而组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向着胜利的前景迈进。 二 如上所述,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当他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俄国现实时,并不要求革命实践“削足适履”地去适合理论;而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措施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就是本质的东西,是具体地略论具体的情况”。③马克思本人在讲到巴黎公社时就赞扬了巴黎工人的灵活性;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接受了这些遗训。 通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措施,来略论帝国主义和俄国的现实情况中,列宁在探究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上,实现了两次重大飞跃。其一是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俄国)率先突破的思想;④其二是对于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思想。⑤这两次重大的飞跃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对落后国家的人民大众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起来革命、并且建设社会主义,有理论指导意义。 按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俄语论文网站,⑥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2)在世界范围内;3)至少是几个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同时起来、发动革命并取得胜利。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求的。然而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却相反:1)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是在一定的地域(东方一隅)进行的;3)是一国首先发动的。列宁解释这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帝国主义不平衡规律导致的,加上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的。在这个背景下,共产党应当毅然决然地领导工人阶级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景。具体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以面包、和平、土地为口号,号召工人、士兵和农民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实现“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由此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尽管马克思曾经有过“跨过卡夫丁峡谷”的思想,⑦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列宁知道这个思想,俄语毕业论文,而且列宁的略论思路与之完全不同,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列宁的这一思想是具有独创性的。 俄国在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碰到了具体的困难。先是工业不发达,其次是小生产汪洋大海,再则是经济成分多样。布尔什维克起先打算按照马克思的学说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尽管“军事共产主义”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在建设之中却失败了。现实再次逼迫布尔什维克转变政策,列宁又一次毅然决然地决定依据实际情况推出“新经济政策”。其要旨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个过渡环节来间接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体采取粮食税、合作制、租让制、贸易自由的措施,恢复商品和市场关系;以发展电气化等先进生产力和活跃商业活动的做法来迂回地实现向社会主义过度。“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是对头的、⑧加上和平的外交政策,着实使布尔什维克站稳了脚跟,使社会主义俄国巍然屹立在东方而不倒。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独创性的贡献。 三 我们在学习列宁思想时,又可以看到一个相当显著的特征,即论战性。列宁的一生是在与不少错误倾向的论战之中,开创和发展他的理论的。其中主要的是对四个方面的论战:其一是民粹派和自由派,列宁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时与之划清界限;其二是修正主义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列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三是孟什维克,列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其四是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不同思想,列宁坚持自己的想法。当然还有其他的论战对象,上述四个是主要的。 在探究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上,列宁与孟什维克的论战极具典型性。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极力反对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的贡献。他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不放,认为在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不成熟,硬要这么做的话,无非是失败,即使成功了也是东方专制主义的翻版。列宁认为,这些人迂腐透顶,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条件的改变,完全可以由工农首先夺取政权、然后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于各个国家发展的特殊规律之中。 其实孟什维克在论战中暴露的根本性问题,是出在了他们远离俄国的现实、脱离火热的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即现实感不强。虽然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纯理论方面,是有一定贡献的,然而在运用上却不知“具体情况具体略论”。虽然普列汉诺夫曾经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样的名言;⑨而且还常常引用黑格尔的话说,“没有抽象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⑩但是他不懂得具体性等于特殊性,而一般却存在于个别之中,他的失足就在这里。俄国社会有自己的固有矛盾,同时又与西欧社会相互联动,形成复杂的、内在的运动状况;这就要求从多方面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与每个事物本身具有的运动法则。这就是辩证法所要求的认识措施。列宁在探究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感和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措施,正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所以他取得了成功,赢得了胜利。遗憾的是普列汉诺夫等人却因为始终没有真正搞懂“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陷入了空谈而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最终被革命的洪流所冲走。 列宁的思想往往在论战中闪光、并且被发挥出来上升到理论层面。 以上我们对列宁探究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特点进行了简略地阐述,从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许多值得今天汲取的东西。 注释: ① 列宁早年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就专门谈过这个问题。参见《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P76 ②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亚在回忆列宁时,曾经多次这样说过的。参见《列宁回忆录》(M)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P3、4、9、92、95、347 ③列宁从早年到晚年一贯坚持这一思想。参见《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59,参见《列宁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290 ④列宁的依据是“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并且他此时心目中已经预感可能俄国将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709 ⑤“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出发点是农民问题、涉及工农联盟,但是根子则是商品经济和市场手段的问题。参见《列宁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503-540 ⑥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有具体的说明。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210-227 ⑦马克思曾经在给俄国《祖国记事》编辑部编辑查苏利奇回信的草稿里,阐述了这一思想。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人民出版社P435 ⑧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会见外宾时,多次提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的。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139 ⑨过去人们往往把这句话当作“列宁语录”到处引用,实际上真正的原版却来源于普列汉诺夫,他是原创者。参见《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09 ⑩列宁阐释了辨证逻辑的四个特征,并且对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参见《列宁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453 参考文献: 【1】《列宁学习导读》《经济日报》(N)2017年7月25日(3版) |